姚曉峰
摘 要: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如何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并實踐這句話,“因需而學”應該成為所有老師以及學生的共識。只有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讓孩子們自發地進行學習,從而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與學的質量,真正學有所長。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發展日新月異,要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更應該找出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因需而學;情境;興趣;主體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為學生創造這種學習的需要。所謂因需而學就是根據自己的內在興趣或外界需要而自主產生的一種學習迫切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如果對教師設計的活動很感興趣,那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自覺提高。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需要有好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從學生來講,目前學生的信息水平參差不齊,學生自己也不清楚究竟想要學習什么知識,特別面對網絡、面對游戲,很多學生會迷失學習方向,課堂紀律較差,使得教師較難管理課堂。對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內在需求,通過有效切入點,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一、當前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近年來,通過在自己任教學校的所見所聞以及與其他學校信息技術老師的互相溝通、交流,縱觀自己的課堂教學以及個別教師的反饋,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缺乏對信息技術的準確認識
信息技術課堂本身在學生的心目中地位就比較低,在他們眼里就是副課,是玩的課,用來娛樂的。加之現階段信息技術并不納入中考范疇,學生就感覺到沒有必要學習信息技術。
2.理論課枯燥無味,學生缺乏興趣
雖然教科書屢次進行更改,編寫專家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理論知識,相關術語必須要有體現。教師講解這些內容時,學生缺乏興趣,聽得似懂非懂,加之觀念意識淡薄,最后導致學生只顧自己上網、打游戲,學生講話、做小動作,不認真聽講,課堂紀律較差。
3.上機課上,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參與意識不強
作為信息技術課,上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計算機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典型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聽講——學生模仿練習。”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課堂掌控是容易的,但久而久之學生會沒有興趣。而新課程理念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單獨參與和體驗,缺乏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培養。
二、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所有這些問題都是與素質教育中讓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健康發展相違背的,不利于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有效防止信息技術教學中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真正地參與進來,化被動為主動,就必須在“教學情境”“興趣點”和“主體性”上下功夫,著手進行教學。
策略一:情境教學:即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通過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其思維處于活躍狀態。
1.巧設任務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如果開頭特別精彩,就能迅速吸引觀眾,讓我們產生一種非往下看不可的強烈欲望;課堂教學也一樣,教師如果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課堂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課的和諧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在Excel的教學中,通過幾節課的教學,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電子表格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數據輸入的基本方法,能編輯數據表,能夠設置單元格邊框與背景、公式與函數等基本操作。若單獨使用這些知識和操作,只能完成部分簡單的任務。因此,為了使學生能綜合運用這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接下來的教學課堂上,先播放姚明在NBA籃球比賽中的片段,看了比賽,學生肯定會喜歡。我就以姚明在NBA籃球比賽得分,明確這節課的任務:要求學生能利用已學知識,通過給出的數據:投進了多少個三分球,多少個二分球,罰進了幾個球,要求學生輸入相應數據,并統計出每場比賽的得分,并要求美化表格。然后以此任務來進行評價、獎勵。于是在這樣一個明確目標的激勵下,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調動,學生會爭先恐后的完成這一任務,從而鞏固了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2.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愛參與
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開始階段,興趣和積極性都非常高漲,但隨著許多的專業術語的出現,使他們很快被理解困難、記憶困難和掌握困難所包圍,從而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對那些比較抽象的計算機專業術語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講解,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會從內心發出“哦,原來是這樣的!”的感嘆。
例如,在上七年級第四課《獲取網上信息》時,要了解一些概念:網站、網址、IP地址、域名地址。如果用專業的術語解釋,我想大部分學生還是會一知半解。于是,我就想出了把“網站”比喻成一個“家”、一個“單位”,把“IP地址”比作“你家的地址,門牌號”具有唯一性。把“網址”比作“家、單位地址”的其他簡稱。就如地址只有一個,但這個地址里可以有多個單位。這樣一講解,學生就可以搞明白這幾個專業術語相互之間的關系。
策略二:能上出一堂幽默、有趣的課,這樣的課會使學生的情緒高漲、心情激動,也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思考。學生會敬佩老師的素質與能力,在學習中也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智慧與能力,體會到快樂,為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
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源于我們老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學習的知識,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習興趣的產生,來源于學生認識到課本上的知識和他們自己平時所需要的技能之間的那些結合點,并且認識到把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實踐方法和課本上內容串聯起來的那些線索。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應該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和線索,因為只有抓住這些知識的銜接點,才能在認識知識并學到知識的過程中取得較大的收獲。
我對孩子們說,我們平時看的報紙、雜志甚至是你們玩的游戲卡片都可以通過Word文檔排版制作出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利用學科中豐富的內容,為學生展示一些新知識,讓學生能從學習中有新發現、新收獲,保持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新鮮感和興趣,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引到各種他們平時感興趣的這樣一個結合點上來。先為他們呈現各種他們感興趣的并且制作好的Word排版作品,并讓他們自己想想你還能通過Word文檔的排版實現什么樣的效果。看完之后,孩子們都開始躍躍欲試想要進行操作了。這正是各種興趣的結合點,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一點上,就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他們沒有想到卻又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激發出他們在所將學知識中體驗到的驚奇感。這種情感越能抓住孩子們的心,他們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理解和操作。
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應該排除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心理障礙,消除學生的畏懼感。應該從多引導、多鼓勵這方面著手,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保持良好的高效學習。絕大部分學生在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教師一個一個去解決,既費時又費力。因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確立幾位掌握較好的學生當“小老師”。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同時也可以使自身得到鍛煉,對信息技術課具有充分的信心。而對于那些膽小的學生,也會帶來不一樣的收獲,通過與“小老師”的交流也會取得一定的進步。
策略三:想要提高信息技術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加強他們的主動探究學習,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教師應該大膽創新,逐步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需而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獲取網上信息》教學中,通過搜索引擎進行網上搜索是一個難點。如果純粹地進行演示講解,學生跟著學,這樣索然無味。通過對學生和教材的認真研究,我決定先從網址講起,在地址欄里如何輸入網址進行網頁瀏覽,教學生如何進行分類查找,然后讓學生操作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發現老師教的方法,并不能很快就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學生就會思考在不知道網址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查找到特定的信息。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動腦筋來解決。最后通過討論,由老師指點,運用搜索引擎的方法進行查找。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知道了搜索引擎的強大功能,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突破難點。又如,在《引導層動畫》教學中,在完成基本任務后,做了一個提升練習。圍繞整本教材的動畫制作范例,要求學生自主實踐完成“片尾字幕”的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就會出現把本該在場景中制作的動畫補間動畫編輯到元件當中去;還有把引導層的引導線畫到了被引層層中去;還有些學生制作移動動畫的時候,明明使用了引導層,但是元件卻沒有按照引導線去運動,而是從開始幀的位置直接移動到結束幀的位置。各種問題會暴露出來,然后通過討論、示范給予解決。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做出個性十足的動畫。在總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制作的動畫,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學習體會,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
我們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自由如風”的教學氛圍,為他們的個性展示提供絕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實現自我需求的滿足,從而在學習中獲得快樂滿足的精神感受,這樣的信息技術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齊仁德.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3).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1.
[3]李冬梅.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