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奇

摘 要:梅河口市地處長白山西麓,輝發河上游,哈達嶺東南端與龍崗山脈西北結合部的低山丘陵地帶。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發育,全區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基本一致,由北向南災種、數量逐漸增加。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降雨、植被、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影響。
關鍵詞:梅河口市;地質災害;特征
梅河口市地處長白山西麓,輝發河上游,哈達嶺東南端與龍崗山脈西北結合部的低山丘陵地帶。受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及地層巖性控制,地貌以敦密斷裂為分界,東南為基巖低山和波狀臺地,西北為剝蝕丘陵,中部沿斷裂形成線性地塹河谷平原[1]。所處兩個Ⅰ級大地構造單元,以清河斷裂、敦密斷裂為界,斷裂以北屬于天山~興安地槽,斷裂以南為中朝準地臺,區內新構造運動主要以升降運動為主,表現為不均衡性和間歇性的特點,地震烈度為Ⅵ度[2]。
1 梅河口市地質災害概況
區內新中國成立之前關于地質災害記載的史料基本沒有,民國時期的《海龍縣志》只是簡單記載了個別年代發生的洪澇災害。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7年,全區針對地質災害沒有進行過系統調查和研究。2008年吉林省地質工程勘察院依據(吉國土資環涵[蘊2007]12號文)對梅河口市進行了1:10萬精度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根據前人工作成果和近期發生的地質災害相關記錄,全區主要災種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2 梅河口市主要地質災害基本特征
控制梅河口市全區見表1。
2.1 崩塌
崩塌多發生在雨季和春季凍融期,多數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自然狀態下原有的地形地貌、巖土體結構是孕育崩塌的內在因素,風化、氣候、降雨、地震是引發崩塌的外在因素,過程緩慢。人類工程活動(切坡)加大坡體角度和高度,破壞原有應力平衡條件,增加坡緣向下剪力和拉張力,使原有卸荷裂隙進一步張開、加深、擴大或產生新的卸荷裂隙。在外在因素或人類工程活動(爆破震動)影響下催化加速崩塌發生,人類工程活動是引發區內崩塌的主因。
2.2 滑坡
區內滑坡均與工程活動密切相關。原有的地貌、地下水、地層及巖土體結構是滑坡形成的基本條件,它控制了滑坡的分布、發育狀況。自然風化、降雨、地震等是引發滑坡的外在動態因素,自然狀態下滑坡自孕育至最終發生需要長期緩慢的積累過程。筑路切坡、水利工程開挖坡腳、卸荷使坡體失去了下部支撐,降水增加巖土體重度、減小巖土體抗剪強度促發滑坡形成,因此人工切坡是區內滑坡最主要的形成因素。
2.3 泥石流
區內泥石流為自然狀態下產生的坡面形泥石流。溝域高差,溝谷坡降等為泥石流形成創造了有利的地形條件;殘坡積、風化、構造破碎等形成的松散堆積提供了較充足的物源;汛期集中降雨,暴雨頻繁發生,為泥石流形成具備了水動力條件。區內溝谷上游坡地森林遭受砍伐、開墾成農田降低植被覆蓋,減小水土涵養,加重水土流失促進物源形成,直接造成坡面型泥石流形成。
2.4 地面塌陷及地裂縫
梅河組地層是由一套礫巖、砂巖、粉砂巖、泥巖夾煤線組成,巖質軟弱,軟化性強,多數區段遇水泥化,作為采空區洞體圍巖極不利于洞體穩定。區內地層含煤段較多,賦存厚度較大,相對埋藏較淺,斷裂構造發育等含煤建造對采空區坍塌向頂板上部及地表發展產生直接影響[3]。無底柱溜礦開采方式,采煤爆破震動,疏干排水形成的地下水的滲透、沖刷等因素,改變了地下空間應力重新分布,造成采空區頂板直接垮塌、冒落、側幫壓垮、并逐步向地表發展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縫。不科學的開采規劃、坑道頂底板的無序管理造成地表塌陷區、地裂縫無規律發展,形成單體式或串珠狀群集式陷坑。煤礦體圍巖自身物理力學性質、賦存厚度、埋藏狀態是引發地面塌陷、地裂縫內在因素,采礦活動是導致地面塌陷、地裂縫產生的直接因素和主要因素。
3 結束語
全區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基本一致,由北向南災種、數量逐漸增加。災害規模除地面塌陷有中型、危害程度大外,其它災種規模均為小型,危害程度低。但地質災害發展均勢隨近幾年城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增速明顯,年均增長率為24.1%,危害性也略有增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等.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J].1991.
[2]吉林省地質礦產局.吉林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88.
[3]揚豹.《1/50萬吉林省地質構造圖及其說明書》通過技術鑒定[J].吉林地質,199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