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玲萍
摘要:趙樹理的《三里灣》、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柳青《創業史》是“農業合作化運動”小說中的代表性作品,這三部小說符合“動員——改造”結構。因此,本文以這三篇小說為討論核心,論析“黨員——農民——知識分子”這一緊密結構。
關鍵詞:動員結構;農業合作化運動;《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
1951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頒布《關于農業生產互助的協議(草案)》,標志著農業合作化運動正式起步。也因此,五零年代中期出現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題材的小說。這些小說體現出了文學書寫與政治實踐的高度結合,也體現出了作家個人對社會、國家政策、歷史進程的高度參與,進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結構模式。
一、動員結構
蔡翔在論述社會主義文學時提出“動員—改造”的小說敘事結構,這一結構得以形成的原因是“恰好對應著中國當代的社會結構”,而這一敘事結構的發端是建國之前的“土改小說”。 由于“農業合作化運動”題材的小說是文學書寫與政治實踐的高度結合的產物,而此時的作家、作品擔負著反映現實的責任,所以小說形成了大致固定的模式。
趙樹理的長篇小說《三里灣》(1955年發表),描寫的是太行山區的三里灣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描寫了湖南省清溪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創業史》(1960年出版)是柳青著作的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從作家、作品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出發看,趙樹理、周立波、柳青三位作家(知識分子)都出身、成長于農村,又都是共產黨員,在合作化期間,他們的小說更易于形成“黨員—知識分子—農民”這一動員結構。
二、黨員、知識分子、農民在文本書寫中的位置
(一)黨員
在動員結構中,黨員所承擔的功能是非常顯著的,即完成“動員—改造”政治任務,做好社會主義“帶頭人”的形象。當然也存在落后的黨員形象,就像《三里灣》中的范登高、《山鄉巨變》中的謝慶元《創業史》中的郭振山,他們也是被改造的對象。
《三里灣》中黨支部書記王金生是個農村黨員干部典型,善于從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從容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善于按照事實的發展規律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山鄉巨變》中黨支部書記兼農會主席李月輝,他像個“婆婆子”,做工作總是“將心比心”,善于把“全鄉的人,無論大人和小孩,男的和女的”都團結在鄉政府周圍。《創業史》中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領袖人物。
(二)農民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農民都認同走合作化道路,這就又有了先進\落后之分,而落后的農民是要被改造的。合作化小說中對這些落后農民形象的刻畫,是在生活來源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藝術加工,他們最后的入社即改造成功,顯示的是合作化運動無比的優越性。
《三里灣》中“糊涂涂”馬多壽是個封建落后自私的中農典型,在政治上保守糊涂,在謀私利方面精明能干,甚至是用“糊涂”的名聲掩蓋自私的行徑。《山鄉巨變》中綽號叫“菊咬筋”的王菊生,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使他變得委瑣卑下,小說敘述了他玩弄詭計抗拒入社及妄圖拚命比垮合作社,遭到失敗最終而入社的曲折過程。《創業史》中富裕中農郭世富外善內奸,貪婪狡黠,精明謹慎;富農分子姚士杰表面“老實”,內心陰險狠毒,詭計多端,實則暗地進行破壞活動。
(三)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不僅在農村擔任合作化運動的推行者,更將參與運動的經驗從生活素材轉化為小說文本來擔任這一重要任務。就像《創業史》扉頁上那一句“家業使兄弟們分裂,勞動使一村人團結起來”,他們力圖通過文學的宣傳動員作用使人民團結起來。
《三里灣》的作者趙樹理,1951年春回到他的家鄉晉東南地區,在平順縣川底、羊井底等地參加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工作。《山鄉巨變》的作者周立波為了深入了解農業合作化運動,于1954年末回到故鄉湖南省益陽縣鄧石橋鄉清溪村體驗生活,參加了該縣謝林港區發展互助組、建立初級農業社的工作。《創業史》的作者柳青在皇甫村生活了14年,對農村中各種人物了如指掌,這給他在《創業史》中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結語
“農業合作化”運動是介于“土地改革”與“公社化”之間最重要的農村革命運動,也是毛澤東預想的“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建國過程中關鍵的一環。但是,由于與政治結合的過于緊密,因此這些作品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即“動員—改造”的敘事模式,這一模式有著自身的優越性,但也使得文本的展現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趙樹理.三里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