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摘要:因為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大都表現了一種烈的“鄉土情結”,所以他的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他的作品中之所以有這種情節,是因為它深深地熱愛著他的故鄉和中國的廣大農民。鄉土小說流露了魯迅對中國農民深厚的情感,我們把這種情感叫做“農民情節”。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農民形象,比如:因精神勝利法著名的阿Q,在恐懼中死去的祥林嫂,還有背著沉重生活負擔的他的兒時玩伴閏土,不同時代農民的生活情景都樂意從他的小說中清晰的看出,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出魯迅在探求造成他們靈魂災難的社會根源。
關鍵詞:鄉土小說;農民情結;精神;鄉土情結
“五四”的鄉土小說以及“五四”以后的一些鄉土小說作家都是模仿魯迅開創的現代鄉土小說模式去寫想吐小說的。同情憐惜清苦農民之心和改造農業社會落后面貌之情都蘊含在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中,“深刻的批判”與“深刻的眷戀”的混合這兩種傳統的鄉土中國情感是因為這兩種文化價值在其中所形成的理念敘述的沖突而引起的,因此酒神的悲劇精神與柔美的田園牧歌相雜糅這兩種風格的小說創作的悲劇審美形態出現了。
在進行小說的文體進行鑒賞時,我們首先要理清小說的情節,然后通過對小說情節的賞析分析小說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然后感受全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最后將文章的主題深化。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這樣的步驟來分析一般的鄉土小說。但是閱讀魯迅的鄉土小說時,我們不僅要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而且還要在具體的細節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
魯迅的文章時間跨度比較大,許多距離現在有八九十年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事件都涉及在魯迅的文章里面,而大多數人對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都不是很了解,因此,這就阻礙了人們對作品的理解。好多人不喜歡魯迅作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導致對作品的理解不夠,因此,對作品失去了興趣。因此我們說,在解讀鄉土小說時,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具體的事件所產生的社會背景。比如,魯迅在《社戲》中提到過他小時候在外婆家與農民親近的情景,在會議小時候與清苦農民相處的感受時魯迅說:“我生長于都市的大家庭里,從小就受著古書和師傅的教訓,所以也看得勞苦大眾和花鳥一樣,有時感到所謂上流社會的虛偽和腐敗時,我還羨慕他們的安樂。但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逐漸知道他們畢生受到的壓迫,很多苦痛,和花鳥并不一樣”。
魯迅把鄉土當做載體的原因是為了把他作為知識分子的,內心充滿矛盾的思想和情感用文學形態反映出來。魯迅雖然接受了西方先進文化的熏陶,但他是中國農民的兒子,與中國的窮苦農民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面對中國的鄉土文化時,魯迅又有的理性精神更和對傳統文化的感情無法相連在一起。第一個原因是他想要改造農民社會國民劣根性,因此,他不得不從哲學的角度來刻畫它筆下的人物,將一個個腐朽的魂靈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殺戮,以此來解開封建社會的真正面紗;第二個原因是他的鄉土小說中又影影約約的表現了他對廣大窮苦農民的祁連和同情之情。由于對中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進行對照,魯迅才開始對封建思想和文化進行猛烈的抨擊,以此來表達對深受封建文化迫害的人的同情之心。這就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什么會存在憂患意識的原因,當然了,這也與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中,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很少有機會能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這個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兩者都會由于沖突而產生悖論。因此,魯迅的想吐小說就產生了兩種形態,第一種形態具有充滿理性之光的主動判斷意識,但又包含一些情感的寫照,他的代表是《阿 Q 正傳》;第二種是顯消極被動批判意識的充滿著情感形式卻又不缺乏理性的燭光,比如:《故鄉》、《祝福》。
魯迅生活在一個中國人民同壓在自己頭上數千年之久的封建主義作殊死搏斗的年代。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后逐步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人民的死敵是帝國主義,魯迅明銳的目光早就清晰地認識到與帝國主義斗爭是歷史賦予我們中國人民的艱苦使命。以此,他一遍堅持反帝國主義,一邊又用深刻的道理和事實以及堅毅的意志來揭穿封建主義的罪惡本質,從而喚起中華民族的覺醒。
魯迅作為最早的鄉土作家,選擇以犀利的筆調將農民的精神以小說為載體展現在讀者面前,在讀魯迅的鄉土小說時,我們會發現,他的小說具時代先鋒性和決然的反抗性。我們所說的先鋒性就是把寫實的生活片段當做主體結構,從而刻畫和勾勒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并且用特定的風味來渲染情感。如:《藥》中的夏瑜和華小栓,《明天》中被舊社會吃掉的單四嫂子的兒子,《故鄉》中經受了30年的壓迫剝削以后的閏土,他原本是一個活潑健壯的少年,但是由于生活的沉重負擔,他變得摔入不堪,如同木偶一樣活著。《祝福》中描寫的祥林嫂是一個底層貧困的寡婦由于受到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宗法思想的壓迫而遭遇不幸。當然了《社戲》里面有一群農民的孩子,他們天真勇敢、大公無私的精神讓人折服。魯迅的鄉土小說所涉及的領域多是同時期的其他作家沒有涉及到的。
在品讀魯迅的鄉土小說時,我們不僅要分析他的寫作手法和人物的刻畫手法,還要結合事件的歷史文化背景,深化主題,領略作品的精神實質。
參考文獻:
[1]楊劍龍.論魯迅鄉土小說的民俗色彩[J].安徽大學學報,1996,03:52-57.
[2]黃軼.論新文學初創期的魯迅鄉土小說批評[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88-92.
[3]丁帆.淺論魯迅鄉土小說中價值與審美的悖反現象[J].長江學術,2014,04:13-19.
[4]曹赟,常興坤.論魯迅鄉土小說的農民情結[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5:65-68.
[5]孫倩.魯迅鄉土小說鑒賞[J].名作欣賞,2012,3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