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童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發布,標志著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已經從一種客觀需要變成為法定義務。然而,作為行政事業體制改革的伴生物,它同改革本身一樣并非一路坦途。如何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效性,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財政部公布《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通知,正式將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內部控制寫進了規范當中,強制性約束相關單位必須遵守。在本通知中,詳細說明了行政事業單位在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內部控制建設的要點,單位層面重點是從內部控制職能部門的設置、相關工作人員的資格和能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整體方面出發,而業務層面則重點介紹了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資產控制、建設項目控制以及合同控制六個方面。但是,該通知沒有明確部門評價的目標是什么,評價哪些指標,如何評價指標以及這些指標該如何計算,則沒有給出要求。
在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逐步完善、單位內部控制框架日益成熟的情況下,我國迫切需要構建一套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為政府各部門進行自我評價提供一個參考標準,通過民眾對其的監督,使其能夠在自我評價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提高社會公共資源的效率效果,防范單位層面和業務流程層面的風險,提高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研究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相關概念
事業單位,一般指以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為直接目的社會組織。事業單位一般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與價值不直接表現或主要不表現為可以估量的物質形態或貨幣形態。行政事業單位是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統稱。
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合理保證實現企業基本目標的一系列控制活動。內部控制包括五個要素,分別問控制環境、控制活動、對控制的監督、風險評估和信息溝通。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內部控制構建研究
Cornelius、Tierney等合著的《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和預算管理總局通告A123:聯邦機構管理層的內部控制責任》一書,被譽為政府部門內部控制框架指南,該書深刻剖析了在政府部門建立內部控制至關重要,且企業的內部控制的發展是如何為政府部門的內控的發展提供指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國家審計署審計科研所課題組(2007)按照國際組織有關公共治理的意見,認為強化政府部門內部控制是實現良好政府治理的關鍵。
樊行健和劉光忠(2011)兩位學者則認為政府部門的內控是由各級人員共同參與的,為了保證內控目標實現的過程。
劉永澤(2012)從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五個要素為出發點,詳細論述了政府部門的內部控制在這五方面應具體建立的程序、規則、方法,構建了相對比較完善的政府部門內部控制框架體系。
田祥宇、王鵬、唐大鵬(2013)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具體分析,并從運營目標、預算管理、績效評價、法律約束和風險應對等五個角度總結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區別于企業內部控制的制度特點。
(二)內部控制評價研究
于增彪、王競達、瞿衛著(2007)基于我國發布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為例,從內部控制的五要素為評價標準設計了一套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尹芬(2009)認為隨著風險管理意識的增強,內控八要素更能夠適應我國國情的發展,從八要素入手構建了內控評價指標體系。
陳漢文(2012)從戰略目標、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及效果、法律法規的遵守四個目標層指標出發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
鐘必新(2013)利用目標分解法將醫院內部控制劃分為九個主要的控制活動,運用專家打分法、層次分析法等構建一套綜合可行的適用于醫院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
邱玉興(2013)認為通過模糊層次分析法,構建模糊矩陣,將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為以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內部監管為準則層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再進行細分得出20個三級指標,對高校內部控制給予綜合分析評價。
(三)內部控制評價模型研究
周春喜(2002)就舉例演示構建內部會計控制評價體系的完整過程,共分為9個一級指標和34個二級指標,并詳細介紹了層次分析法和嫡技術修正法的權重賦予方法,在國內開啟了運用層次分析法研究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先河。
吳秋生(2008)年通過搜集相關資料,調查風險審計方法對內控記錄的影響發現流程圖法和問卷調查法在內控的使用中越來越少,而描述法則在增加。
薛琳(2011)認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的確定是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重點和基礎,內控評價指標的構建應堅持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并遵循分層次的原則。
三、總結
從以上研究文獻的綜述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將研究重點多集中于單位內部控制的構建,或者對國外發達國家的政府內部控制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進行匯總歸納,為我國內部控制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而對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研究甚少,暫未形成一套比較完整、覆蓋面廣的評價體系。
綜上,我國行政職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評價指標體系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急需我國學者進行更加甚至深入的研究,總結出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構建方法和體系以及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J].中國工會財會:2013:7:6064
[2]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2010[M].第1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3640
[3]劉玉廷、王宏.美國加強政府部門內部控制建設的有關情況及其啟示[J].會計研究:2008,(3):310
[4]審計署.政府部門內部控制失效溯源[J].財經:2007.(5):2124
[5]劉永澤.我國政府部門內部控制框架體系的構建研究[J].會計研究:2012,(1):1019
[6]田祥宇、王鵬、唐大鵬.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會計研究:2013,(9):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