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摘要:對比分析在對外漢語中處于很重要的地位,對比分析可以從語音、語法、詞匯、書寫、文化等方面入手,以此為實際教學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充實教學內容。
關鍵詞:對外漢語;對比分析;語音;語法;詞匯;書寫;文化
對比分析假說的含義是:對比分析是應用性的相比研究,特別是指外語教學之中對措辭難點來分析的一種很有效地分析方法,即運用對比分析的方式來找出哪些語言征象會在外語習得中對大家造成障礙或是影響,困難的程度又如何;對學生已經存在的理論加以解釋和分析。所以,對比分析假說是以一種語言對比分析為根基的外語教學的方式和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外語習得是從母語習性向外語習性轉變的一個過程。那時的人們認為,只要知道了目的語和母語的差異和相同點,就可以提前找出在目的語的學習中出現什么樣的偏誤,而偏誤一旦產生,對比分析的方式就可以對此偏誤作出分析和解釋。
當對比分析假說被應用到實際的教學環境當中時,要有很多形式上的對比分析。根據拉多提出的對比分析研究體系包括音位、語法、書寫、文化等方面進行對比,但是由于對學習者實際教學的考慮,也應該在實際課堂中在語音、詞匯、語法、書寫、文化等方面進行更為細致的對比。
一、語音
以英語和漢語進行對比。
第一,英語中有26個字母為輔音,元音。在漢語中的也采用了26個拉丁字母分別為輔音,元音。在進行對比時我們會發現有些字母的發音是相似的,這樣母語的負遷移就會產生,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負遷移的影響,同時要找到有用地辦法對其改正。第二,漢語的語音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還有二聲、三聲有的時候變調,一聲、四聲不變調的區別。然而在英語中是沒有聲調的,也不存在變調這一說法,所以有時同學們也很難掌握聲調,這也是漢語語音教學中的難點。在我日常生活跟留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同樣發現了這個問題的存在,很多學生的一聲和四聲的發音還算可以,但是二聲和三聲經常說的不到位,這里就是受學生的母語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兩種不同的語言對比著來糾正。首先,老師應該在課堂中應該安排大量且有效地練習時間。其次,讓同學們自己將漢語語音和英語語音的區別進行對比,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老師在同學們練習的時候也要注意觀察和提煉。最后,將大多數學生發音錯誤的點提出來,給學生正確的讀音示范和統一的講解。在下課之后,有的學生單獨錯誤的點來糾錯,千萬不可把個別錯誤擴散開來,以防有的同學會跟隨不自覺的犯錯。
二、詞匯
以韓語和漢語進行對比。
我們都知道在韓國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詞匯,這些漢字詞和古漢語中的漢字是對應的,發音也近似,所以有時聽著就會像是中國的方言。比如說中文中的“學校”,在韓文中則是“”,字體是通用的,但當然發音是不同的。也是韓語中很多詞匯是漢源詞這個原因,當老師在進行詞匯的實際講解的時候可以對比著來講解,因為這樣學生們會比較容易接受。在對漢語詞匯進行針對性聯系的時候,可以將漢字詞和漢源詞進行整合了之后再進行系統地講解,這樣學生們應該會更容易而且能夠更快地接受。在韓國漢源詞中沒有的其他詞匯,我們要根據詞匯的義和形進行分類。可是,韓語屬于粘著語系,漢語屬于孤立語系,而且漢語是表意體系,但是韓語是表音體系。韓語中有敬語,而在漢語中敬語則不需要添加敬語,所以韓語在表達一定的意思的詞匯時,需要在詞匯的后面加上敬語詞綴,所以詞匯同樣是學生們學習中的的難點,老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應該要加以注意。
在漢語中有近義詞,反義詞,同語素詞等,在進行這些詞的講解時,要根據學生等級來分配。比如,初級的課堂上可以有不——沒,黑——白;中級課堂可以有全——都,到 ——到達;高級課堂可以有充實——充滿,前進——后退。根據學生的能力,詞匯的難度層層遞增。
三、語法
以漢語和韓語進行對比為例。
漢語和韓語的語法主要差異是:
(一)漢語的詞沒有詞綴也沒有變化,主要依靠詞的順序來體現句子中各個詞的關系,從而體現每個詞在句中的地位及語法功能。而韓語則靠詞尾同詞尾的改變來體現每個詞在句子中的地位及語法功能。比如:漢語中“花多”“她來”,“花”、“她”是這兩個句中的主語。可是韓語在表示主語時,一定要加上主格詞尾來體現主格 。詞尾的改變形式也存在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當中。這一點與漢語完全不同。
(二)漢語中有的時候是通過一些介詞的運用來體現各個詞之間的語法關聯的,而介詞是加在詞匯的前方的,但韓國語確是用詞綴或者詞尾來體現各個詞之間的語法關聯的,而且詞尾一定要放在詞匯之后。
(三)漢語的語序大多是賓語放在謂語之后,即:主語——謂語——賓語,但是韓語中謂語確是在賓語的前面,這與漢語完全相反。即:主語——賓語——謂語,如:我去學校。韓國語中則是:我學校去。
(四)韓語在交流中依靠說話主體和聽話客體之間的輩分、上下級、年齡、性別關系,體現出很嚴格的等級關系。不了解階稱關系則會產生失儀,出現不良影響。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注意這一點 。在教學中根據漢語與漢語語法之間的異同來進行對比分析,再向學生們講解。
四、書寫
以日語和漢語進行對比為例。
(一)在日本,古時候的日本人認為掌握漢字,漢文書是最高修養的標志。書面體、文章體、正式的公函、法令文書等都是大都的使用漢字。所以,日本古代幾乎就是漢字來記錄 。
(二)而且很久以前,日本也有過幾次撤除漢字、去漢字的試驗。可是日本文化與漢字之間是分不開的。所以,現在漢字混用的日文就是假名。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漢字,是因為歷史的進程,在日本常用的大約一千的漢字中,已經有百分之四十的字與中文不盡相同了。這些字與中國字差異或大或小。就一般來說,中國漢字中的那些和日本漢字差別加大的,學生不易寫錯,差別小的,學生越容易忽略。所以老師在進行漢字教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差別比較小的字,這些子進行系統的對比與分析,在一定的數量的課程中進行反復練習,強調字之間的差異,加強學生的記憶。
日本很多的字都是中文中的繁體字,由此可知對于這種字,日本同學對簡化的繁體字的認讀和書寫會更困難些。我國的簡化漢字有的是同音替代,有的是同音字或近義字替代,所以如果日本學生不懂得字的讀音,則他們的漢字優勢沒有了。所以說這種干擾是很難克服的。即在此類漢字教學中,要注意減少此類漢字的對比,以免給學生造成干擾。
在書寫課上除了注意以上兩點,還要更多的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漢字的結構,筆順等直觀的反映到PPT上,讓同學們反復觀察漢字的結構和書寫順序,加深印象。
五、文化
文化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日本,韓國都屬于漢文化圈,所以就以日本、韓國與中國來進行對比分析。
三種筷子,從上到下:
1.木頭質,前端尖,短。
2.金屬質,既扁又平,補償也不短。
3.塑料或者木頭質(歷史上應為竹子制成的),稍長,前面不算尖。
他們分別屬于哪個國家國呢?從上到下:日本,韓國,中國
這樣的造型和材質和每個國家飲食差異造成的:
1.日本由于傳統的飲食有壽司和魚片,吃飯的時候要用筷子尖尖的部分將魚肉和魚刺分離。而且,日本人的習慣是每人一份菜和飯,幾乎沒有大家一起吃一盤菜的時候,他們不需要將筷子伸長去夾菜,因此日本的筷子就會短一些,這樣也方便一些 。
2.韓國的筷子來自于韓國古代用銀筷子試毒,韓國人也常常吃烤肉一類的食物,所以木頭、塑料等材料很容易燒壞,所以用金屬的;除此之外,韓國人很愛吃發酵過的食物,比如,泡菜,腌蘿卜等。所以如果用木質的筷子,時間久了,筷子的顏色,味道都會發生改變。
3.中國的筷子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一是要方便使用者夾取不同種類的的食物,再一方面這個長度對于在大桌上夾離自己元的遠處的食物很方便。
當給外國同學介紹中國文化的時候,要進行文化對比,比較兩個文化之間的異同,這樣強化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在課堂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好比利用power point,利用power point的技術列出課程的提綱、課程的內容,還可以利用動畫進行演示。也可以將超鏈接放在power point當中,將主要內容與次要內容連接起來,也可以將一些文化內容放在超鏈接中,這樣可以使課堂內容變得更加充實。
雖然對比分析有以上很多優勢,但是每一種假說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被分析可以讓我們看到語言之間的異同,比如,當時的視聽法、聽說法等等教學法都是受到了對比分析的影響。那對比分析的劣勢有哪些呢?
(一)對比分析假說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有語言學習的能力,而且語言的產出是具有創造性的,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能動性的體現。對比分析的理論基礎將人的語言學習等同于動物的應激反應產生的類似于機械學習的過程,忽視了人是認識獲得語言的主體,而且具有主觀能動性。
(二)不一樣的語言范疇以內的語言中可比性是否存在呢?有一些語言現象在漢語中存在,但是不存在于其他語言中,這樣可比性是否依然存在呢?兩種語言看似相似但是兩者不一樣的語言現象是否可以進行對比呢?所以,將兩種語言系統的表層結構進行對比是不夠全面的,也是難以奏效的。
(三)當兩種語言之間存在的差異越大學習起來更加容易,相反,當語言之間的差異越小越容易混淆,就越難學,難度也更大。所以將對比分析將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等同于語言學習的“難易程度”是不符合邏輯的。
六、總結
對比分析曾一度被穿盤否定,但是它作為一種分析手段是不可忽視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漢語與學生母語的異同,目的在于揭示他們之間的共性和各自的特點及其內在規律。在比較中分析出由于語言結構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導致的負遷移,分析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預測、解釋、改正并避免或消除學生因母語付負遷移而出現的差錯。同樣在比較中分析出由以上導致的正遷移,這樣可以加強學生記憶。所以,對比分析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劣勢。而且對比分析依舊是分析和觀察學習者的語言變化的非常好的起點。所以之后的很多理論,都將它視為一種分析手段,比如,偏誤分析、中介語理論等。
參考文獻:
[1]劉富華.對比分析、對比教學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9.
[2]魏繼東.談談日本學生學習漢語的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
[3]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5]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導論[M].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