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摘要: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離開了語言,就不會有人類的發展,幾千年的文明成果也不會得以演進和流傳。
關鍵詞:完全否定;不完全否定;全量肯定否定規律
現代漢語極具魅力,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與我們的生活更加是息息相關。大學的時候我學習了現代漢語、語言學綱要,以及邏輯學等課程,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現代漢語。
在接觸語言學之前,雖然漢語作為母語,沒有理論的加持,所以對于現代漢語并沒有什么敏感度。在學習了語言學方法論之后,就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以前經常說的一些話,只是顛倒了幾個詞的順序,最終所表達的含義往往是千差萬別。雖然在日常的生活和交際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運用現代漢語,但語言的排列組合、語音語調以及語義等對我來說還是新鮮得很。在課堂上學習到的語言學知識,每每到了下課還是意猶未盡,試圖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語言現象。只有把平常的東西看得不平常,培養自己一種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這樣才能發現并解決問題,對于語言學來說更是如此。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同樣的兩個句子,只是因為個別詞的位置發現了顛倒,最后所表示的意思卻是完全不一樣了。比如說:“他三天沒學習。”和“他沒學習三天。”雖然這兩個句子的字數和用字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所表達的含義卻完全不同。仔細觀察這兩個句子就會發現,這兩個句子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數量短語的位置不同。在第一個句子中,數量短語位于動詞之前,這個句子表示的是完全否定;而在第二個句子中,數量短語位于動詞之后,這個句子表示的含義就是不完全否定。“他三天沒學習。”這句話是說他在這三天當中都沒有學習,是在對三天這個范圍之內,他沒有學習這個事實的完全否定。而“他沒有學習三天。”這句話的含義則是他學習了,只是學習的時間沒有達到三天而已,這是一個不完全否定的句子。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他三頓飯沒吃”和“他沒吃三頓飯”;“他兩天沒健身”和“他沒健身兩天”等等。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否定句中,數量短語位于動詞之前和動詞之后最終所表達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也是同樣的句型,在下面這個例子當中,數量短語的位置并不影響整句話所要表達的含義。比如說:“他一件事沒做。”和“他沒做一件事。”所最終表達的都是他什么事也沒做,是完全的否定。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他一點水果沒吃”和“他沒吃一點水果。”所表達的都是他什么水果都沒吃的意思。通過以上這兩個例子,可見數量短語位于動詞之前和位于動詞之后對句意沒有絲毫的影響。
這兩組例子都是完全否定結構“主語+數量成分+沒+動詞”和不完全否定結構“主語+沒+動詞+數量成分”,但是為什么會有這兩種不同的情況發生呢?首先我們需要分析的是,在這兩組例子當中,“主語+沒+動詞”這一部分都是完全一樣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數量成分是不一樣的。“一點、一件”等表示的是最小數量成分,而“三天、兩頓、兩天、兩節”則表示的是一般數量成分。由此我們可以初步推斷得出:在否定句中,數量成分在動詞前表示的是完全否定,數量成分在動詞之后表示的是不完全否定,但是當數量成分為最小時,二者表達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再進一步解釋就是,在甲比乙重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可以舉起甲,那么根據常理我們經過推斷可以得出他也可以舉起乙。通過查閱資料,我明白了學術界對于這種語言現象給出了一個專門的學術用語—全量肯定否定規律,之前不解的地方運用全量肯定否定規律就會很容易理解了。
全量肯定否定規律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對一個極大量的肯定就意味著對全量的肯定,對一個最小量的否定就意味著對全量的否定。例如:“他在比賽中得了第一名。”就等于“他在比賽中擊敗了所有人。”和“他在比賽中得了最后一名。”等于“他在比賽中輸給了所有人。”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例如:“他一字不識”就是說它所有的字都不認識,相當于“他不識一字”。“一個字”這是一個最小的數量成分,否定這個最小的數量成分,就相當于是否定了全部,因此無論怎樣變換形式,數量成分位于動詞之前還是動詞之后,這兩個句子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相反,由于“三天、兩頓、兩天、兩節”這幾個所表示的是一般數量成分,所以當數量成分位于動詞之前或是動詞之后,就會出現表示完全否定和不完全否定這兩種情況。如:“他一塊錢都不給家里寄。”就等于“他不給家里寄一塊錢。”任何一個結論的成立都是有一定的前提條件的成立來作為基礎的,對于所推導出的這個結論,前提條件是必須在否定句當中。今后無論研究任何語言問題,都應該時刻謹記語言是特定時代和社會的產物,研究任何語言問題都應該放到特定的語境中來研究,多舉一些例子反復論證。
在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的語言問題等待著我們去解決,我們需要更多地去學習一些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同時更要對語言保持好奇心和興趣,在生活中善于發現問題,并且能夠運用已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建忠.馬氏文通[M].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898.
[2]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M].中國青年出版社,1952.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1991.
[4]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上)[M].中華書局,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