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立軍

摘要:本課題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采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前后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四項身體素質成績進行比較。比較發現實驗班實驗后四項成績均有提高其中50米跑成績提高顯著,對照班實驗后四項成績小幅下降,實驗證明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較為有效。
關鍵詞:身體素質;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公共體育課
大學體育的目的就是以運動和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對大學生機體進行科學的培育,在提高人的生物潛能、心理潛能的過程中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達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教育總目的。然而傳統的體育授課模式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差異性,重技能考核、輕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已成為傳統體育教學的重要弊端。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急需一種嶄新授課模式來改變現狀。所謂運動處方就是從事體育運動的鍛煉者,根據其健康、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結合學習、工作、生活環境條件和運動喜好等個體特點,以處方的形式來確定運動的種類、方法、運動強度、運動量等方面,并提出在運動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大量的研究證明,體育運動具有顯著的雙向效應,即適當的體育鍛煉可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有益健康,而不適當的運動則可危害身體健康。正因為人們認識到這點,所以體育鍛煉開始向科學、安全有效方向發展。而運動處方正是按照運動參加者的具體情況和愛好,制定合適的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等。按照運動處方進行鍛煉,既可以確保安全,又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從而可以達到最佳的健身效果。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將運動處方與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有效的改善學生身體素質。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以作者親自授課的兩個羽毛球班學生身體素質為研究對象,身體素質包括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的相關期刊書籍,為課題的完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訪談法。對衢州學院相關專家進行訪談,確定課題方向及可操作性。
3.實驗法。將兩個羽毛球班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班采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經過16周體育教學后對學生的五項身體測試成績進行比較分析。
4.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及Spass24.0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
二、數據統計及分析
(一)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身體素質比對
從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四項身體素質成績對比,對照班成績均好于實驗班,但是除了50米跑P<0.05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他三項成績P>0.05無顯著性差異。
(二)實驗班實驗前后結果分析
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班實驗前后四項身體素質成績均有提高,其中50M跑成績P<0.05實驗前后有顯著性差異,成績提高明顯。
(三)對照班實驗前后結果分析
通過表3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前后對照班學生四項身體素質均有小幅下降,但所有比較P>0.05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實驗證明采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較為有效。
(二)建議
1.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雖然對學生身體素質提高有一定效果,但是單純在一周一次的公共體育課堂上使用效果并不顯著,建議加強課外監督。
2.在每年大學生體質測試結束后針對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開具運動處方,使學生的身體鍛煉更具有目的性。
參考文獻:
[l]陳琦.健身學[M].華南師大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講義,1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