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如才
摘要:孩子出生后接觸世界,感知周圍事物的顏色、大小、數量、形狀等,這就是他們學習數學的感性經驗基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好動,坐不住,喜歡說話,上課注意力也只有15-20分鐘,想要學生40分鐘全部精力集中,那是很難的。針對一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教師應采取哪些教學策略,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呢?--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更需要生活化。
關鍵詞:數學教學 生活化
一、教學情景生活化、導入學習生動化
導入新課是上課的重要環節,好的開頭是成功教學的一半。開好頭才能吸引學生注意,讓學生產生興趣,才能有效的進行學習。特別是一年級學生,應該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已有知識相關的、又是學生有趣的學習情境。例如教學《8的分與合》一課時,因為我校是國家足球基體,孩子們特別喜歡踢足球。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下節課我們二班和三班都是體育課,體育老師領了8個足球,請我們幫助分一下,分給兩個班,有多少種分法?每人拿出8個圓片當作足球分一分,小組里4個人分的方法不能相同,看哪一組分的好”。聽到老師的話后,課堂活躍起來,孩子們立即動手拿出學具,很快擺出了幾種不同的分法。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學校為山區兒童捐款,麗麗拿出零花錢,捐了30個一角硬幣;明明捐3張一元的紙幣。你認為哪一位學生捐得多?首先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學生們拿出學具人民幣30張,一角一角地數,每10張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訴孩子們這10個1角就是1元,3個10角就是3元。加深認識1元=10角,30角=3元。交流得出結論:明明和麗麗捐的一樣多。通過有趣的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用數學來服務生活,使教學生動化。
二、教學手段生活化、學習過程趣味化
數學教學手段多種多樣,一年級應選擇生活化教學手段。例如,在教統計“一(2)班同學最喜歡的小動物的情況”一課時,我組織學生舉手進行調查,統計出喜歡每一種動物人數,再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不同顏色的正方體代替不同的動物,一塊正方體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動物。在搭正方體的活動中滲透統計的思想:正方體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高矮;哪一種顏色的正方體最高,表示喜歡那種動物的人數最多;哪一種顏色的正方體最矮,表示喜歡那種動物的人數最少。又如教學8+7,用小棒擺一擺,不是簡單地證明8+7等于15,重要的是通過操作來說明其計算的方法和步驟,用8根小棒添上7根小棒來表示:先在7根里拿出2根和8根放在一起,湊成10根;再把10根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來,一共15根。也可以從8根里拿出3根和7根放在一起,湊成10根;再把10根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來,一共15根。使學生從操作中逐步抽象概括出用“湊十法”算20以內進位加法。
不管用圓片、正方體或小棒,還是用多媒體,都需要教學生活化、情景化,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動心、動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學習方法情感化
低年級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談話法、演示法、指導練習法、活動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提問教學法、個別教學法等。選擇這些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學得有趣、有味,讓學生學得懂記得牢。例如教師組織學生用學具擺出十幾的數。思考:“怎么擺就能一下子看出小棒的個數?”學生有的2個2個為一堆進行計數;有的5個5個擺;還有的先把十個小棒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邊。通過討論,優化出最佳方法,接著讓學生思考:“你可以怎樣表示15這個數呢?”從剛才的操作比較中,學生已經知道15就是一個10加一個5。再如:教“破十法”口算“20以內退位減法”,我利用學生在美術課上用廢舊牛奶盒做的筆筒,做成一個數位筒,為人人動手操作創造了條件。當學生認清了什么是“破十法”后,我問:“數位筒中有13根小棍,去掉9根,還剩幾根?”學生有三種拿法,其中一種是3根里不夠拿走9根,把1捆打開,1個十變成10個一,從10根里拿走9根,剩1根和3根合起來就是4根,把4根放在個位筒里。學生借助動手操作和視覺的直觀性,感知了“破十法”的計算方法。接著讓學生重復操作幾次,熟悉算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趣味,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
四、教學練習生活化、學習能力創新化
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例如在上了“找規律速算”這節課后,為進一步訓練學生正確而熟練地口算,我采用的作業練習形式有讀算、悄悄算、打手勢算、聽算、搶答等各種生活化數學游戲,使學生眼、耳、手、口等多種感官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的口算水平得到了提高。此外,教師還應在日常學習中靈活引進一些實踐作業。如我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自己編了多種數學游戲:放風箏、拔蘿卜、送信、過橋、配鑰匙等,并在游戲中注意進行思想教育。再如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以后,讓學生回去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打數學撲克,可以抽一塊撲克比賽大小,可以抽兩塊求和比賽大小,還可以算多多少、少多少等等。孩子和家長在輕松愉快的交流中,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隨之展開,極大的培養了孩子的創新能力。
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充分證明,生活需要數學,數學需要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的創造有用的生活化的條件,尤其是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更要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來幫助學生提高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我們的數學世界是一個生活化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數學,熱愛我們的生活。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高梁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