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昱捷+丁天+肖曉+孫占琴
摘要:最早的中國民俗地理志文獻《山海經》記載了昆侖西王母等有關新疆地區的神話傳說以及地理地形地貌概況。研究《山海經》及早期文獻對證明中國內地早期與新疆的交流有重要作用。本文對《山海經》及相關文獻進行了研究,報告了從先秦到漢唐中國文獻對新疆地區的記載及研究現狀,進行了實地勘察和訪問調查,并結合了新疆本地相關文獻傳說。從文獻考古資料和新疆本地神話傳說方面證明了新疆與內地文化密切的關系,表現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對其有不容置疑的主權。
關鍵詞:新疆;《山海經》;神話;絲綢之路
一、對山海經關于新疆部分的研究
(一)山海經對新疆地區記載
《山海經》記載了新疆古代史料的內容有第八卷《海內東經》“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yao)、月支之國”。第十三卷《海內經》“有釘零之國,其民從厀(xi,膝)已下有毛,馬蹏(ti,蹄)善走”。第七卷《海內北經》說鬼國是“人面而一目”;第三卷《海外北經》中的“一目國”其國人“一目,中其面而居”;第十二卷《大荒北經》“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威姓”。
(二)對山海經的研究
首先,在各神話、古籍中,對昆侖之地盛產良石美玉都多有記載。在《管子·輕重甲》中,齊桓公向管仲詢問治理周邊四夷的方法時,在管仲的回答中曾提到了昆侖:
“替洱而辟千金者,球琳瑯環也,八千里之昆侖之墟可得而朝也。”
在這其中,將昆侖作為四夷中西方地區的代稱,所提到的“八千里”不僅形象概括了其地區之遠,還提到了該地多良玉與美石的信息。而同樣,在《山海經》的《海內西經》,同時期作品的《爾雅·釋地》中對“昆侖之墟”產玉的信息也有所提及:
“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虛之璆琳瑯玕焉;”
“昆侖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
《爾雅·釋地》在列舉各方名產時將昆侖的美玉特意點出,《海內西經》中描寫的程度或有夸張之處,但由此也可看出古人對“昆侖多美玉”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之廣。《穆天子傳》中也有對該地美玉的記載。而在我國西部地區,從古至今盛產美玉的地域也并非是隨處可見。
再者,即為《山海經》中對流沙等典型地貌的描述。在《大荒西經》中有這樣兩處描寫: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侖之丘。”
“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
而在其之前的《西山經》中,在寫西王母所居玉山之前也曾描述其東邊存有流沙。更遠一些,在述及西次三山之首的崇吾之山后,對其西邊的長沙之山也有“無草木”這樣的描寫。可見在《山海經》的世界觀中,昆侖應該是與面積較大的流沙區域相距不遠的。而在現實中,將河西走廊或是更遠些的塔里木盆地與之對應似乎都說得通。
至于對“炎火之山”這種地貌的描述,在《西山經》中,述及槐江之山時還有一段內容與之較為相似:
“...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魄魄。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之有若...”
面對這種描寫,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新疆吐魯番盆地的火焰山。且在此前有前輩學者提出,這種看似神奇的地貌描寫實則是古人對地貌的一種夸張描寫,或是在流傳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定繆差。如將植被并不茂密的巖石色澤誤認為火焰,將其上在陽光下蒸騰的氣流認為是蓬勃的火焰等。再聯系之前的多產玉,在先秦植被相對茂密的時期出現的大面積流沙等特征,認為古時昆侖地域與現在的新疆存在部分地區的重合也就有理可依了。
二、結語
《山海經》的準確性雖然一直受到質疑,但其夸張的文字中可可以看出先秦人們對于周邊世界的探索。在記載西域時與西漢絲綢之路的部分環境、特點都有很大的相似性。《穆天子傳》中所記載的民族地名特產也都有據可尋。“穆天子”對西行沿路的國家的賞賜以及諸國對“穆天子”的獻貢實際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公平的貿易交易。現階段新疆的考古資料也發現也許多先秦時期的中原的文物。從上述的敘述論證中可以看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西域與中原就已經存在著密切的民間經濟文化交流。中原到西域的“絲綢之路”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中對于中原也有記載和相似的文化印記。早在先秦時期西域與中原便是一個雖然有文化差異但是卻統一存在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部分,新疆與內地從先秦時期至今,雖然各方面交流有所起伏但是卻從未間斷,其總體的發展路線是不斷的縱深發展。這對新疆和內地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論證了中國的統一性和包容性,為大一統的國家和王朝提供了論據。
參考文獻:
[1]王守春.《山海經》與古代新疆歷史地理相關問題的研究[J].西域研究,1997(03).
[2]山海經[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