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采用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本國的經濟業務,使之會計行為相互協調和統一,是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會計國際化不僅可以降低跨地區融資成本,擴大投資者和融資者的選擇范圍,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而且可以減少跨國企業的會計工作成本及會計協調費用,為各國企業建立公平統一的會計環境,以促進經濟全球化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會計準則;會計國際化
一、會計國際化概述
(一)會計國際化的含義
所謂會計國際化即為會計領域中的國際化行為,它是指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家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亦即采用國際上公認的會計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本國的經濟業務。
(二)會計國際化的必要性
1.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和經濟國際化發展客觀要求會計國際化。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深入,國際經濟交往將進一步增加,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融資活動將進一步加強。這就要求我國的會計標準在主要方面必須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外國投資者更正地了解我國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便于我國企業在國際證券市場籌措資金。
2.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需要會計國際化。目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存在著較大問題,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嚴重,通過會計國際化吸收和借鑒國際先進的經驗和做法來規范和指導我國的會計實務,對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將產生重要作用。
3.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發展需要會計國際化。我國目前已放開資本市場企業到國外上市和發行證券的規模也將逐步擴大,為了發展我國證券市場,提高我國融資投資和吸引外資的能力,必須加快會計的國際化進程,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國際性和透明度,降低國際投資融資的成本,從而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
4.增強我國會計監管水平需要會計國際化。會計與財務報告規范,即為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標準,也是相應的監管依據。會計國際化,可以幫助我國借鑒國際先進的經驗和方法,制定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從我國實際出發,結合具體國情的會計規范,進而指導我國的會計實務工作,使我國飛會計規范和實務都能達到一個較高水平。
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一)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歷程
會計國際化的核心就是會計準則國際化。因而會計準則趨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會計準則等相關會計理論起步較遲。1992年11月我國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
中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我國政府在會計國際化方面保持極高的支持力度,且積極推動國內的會計準則和國際的接軌,所以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已于2005年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國家財政部對會計準則的實施制定的時間表:
2007年1月1日,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開始實施;
2008年,準則的實施范圍將擴大到中央國有企業和在華外資企業;
2009年,進一步擴大準則實施范圍,目標是用三年左右時間使中國的大中型企業全面實施新準則體系。
2014年,對準則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訂和增補,基本上與相關部門發布的財務報告準則保持了一致,保持了持續趨同。
(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
1.國際及國內背景
隨著企業經濟業務日趨復雜、區域或全球資本市場的加速形成、大型跨國集團公司的不斷涌現,新的組織形式和經濟業務類型對會計理論和實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各國政府、有關國際機構意識到,減少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推動各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對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財務信息是至關重要的。會計準則國際化能降低各國企業開展國際經濟事項的成本,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各國企業和經濟的全球性發展。因此,制定全球通用會計準則并促進各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財務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到2016年全球累計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的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這一情況極大的推動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
2.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積極作用
會計準則國際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會計準則國際化利于促進宏觀經濟的增長。財務會計信息通過一定途徑影響經濟表現,因此,制定會計準則往往是以政府利益為第一導向。會計準則國際化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科學技術為基礎、以升級換代為形式的不斷智能化規律,反映了發展的歷史趨勢和一般結果,反映了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會計準則國際化能夠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我國目前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從而使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產生的財務報表具有可靠性和相關性。財務報表是提供給投資者,幫助投資者參與決策的,投資者增加投資額, 就會增加企業的擴大再生產資金,從而加快企業的發展。每個企業的生產力擴大了,整個社會生產力也必然擴大。對于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發展,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突出作用表現在: 一方面,會計準則國際化促使中國的會計準則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實、更公允的會計準則。這些準則為國家監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信息;另一方面,通過真實、公允的會計準則,也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有用的財務信息。會計準則能夠通過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披露上市公司的關聯方關系關聯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從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三、結論
通過研究分析不難看出,雖然會計國際化雖然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國際化并不代表同質化,只有在保證符合我國國情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同國際主流會計理論的協調趨同。因為會計作為經濟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映了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經濟特征,對經濟活動起著核算與監督的作用。所以會計國際化的過程在實質上即為一個國家整體的社會經濟活動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過程。而其中的所謂的國際慣例的形成實際上就是在各國個經濟體之間相互角逐,逐步協商的過程中而形成的,因而從當前局勢來看,其既為利益之爭,也是國力的體現。
我們應當在促進會計標準與相關國際會計準則或國際慣例協調一致的過程中,堅定不移的立足于本國實際,著眼于未來發展。在參與國際新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充分利用本國已具備的優勢與實力,來爭取更多的話語權,以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主導地位,為我國爭取更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更全面的維護本國在進行國際貿易過程中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陳文潔,鞏方舟.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會計國際化進程[J].新會計,2009,1.
[2]財政部.新會計準則實施的時間與階段.
[3]王松年.國際會計前沿[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