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霞
【摘 要】本文對《兵團新聞聯播》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對節目定位、節目內容、節目主持人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兵團新聞聯播》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發展對策。使《兵團新聞聯播》這一兵團衛視的權威性新聞節目得到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新聞聯播;權威性;內容分析;主持人;發展對策
一、《兵團新聞聯播》定位分析
1.兵團是新疆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是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擔負的歷史使命就是屯墾戍邊。 新疆特殊的戰略地位,決定了兵團的特殊作用。
2.《兵團新聞聯播》的定位分析。
兵團衛視是國家廣電局批準的省級電視臺。2005年,兵團電視臺通過區網絡和市網絡公司傳輸,覆蓋了全疆十四個師、170多個團場,200多萬用戶,550余萬人口,整體收視人口達800多萬。
《兵團新聞聯播》作為兵團衛視的新聞節目龍頭,通過播報重要時政、重大新聞、主題性報道等欄目,承擔起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重要喉舌和輿論陣地的重任,發揮著服務和輿論監督職能,在兵團內部以及新疆省內一直保持著較大的權威性。
二、內容分析
1.樣本抽取。
(1)樣本
抽取樣本前,首先明確抽取原則:第一,探究最近一段時間內《兵團新聞聯播》特點;第二,重點研究常態(無重要會議、節日)下《兵團新聞聯播》特點。因此,為避開五一、重要會議等時段,抽取了6月7日、8日、9日、18日、19日、20日共六天的《兵團新聞聯播》節目進行統計分析。
(2)分析單位
我們在統計新聞條數時通常以一條新聞標題算作一條新聞,但某些新聞標題注明為新聞背景時則與前一條共同算作一條新聞。據此計算,六天的《兵團新聞聯播》節目共播出新聞總條數為157條,平均每天播出26.1條。最多一天(6月19日、20日)播出新聞31條,最少一天(6月7日、9日)播出新聞23條,波動幅度略大,每天播出的新聞量較不穩定。
2.內容分類。
(1)總體分析
首先,可以將157個樣本按內容分為區內新聞、國際國內新聞、評論三大部分。經統計,157個新聞樣本中,區內新聞120條,平均每天20條,每日平均時長22分;國際國內新聞31條,平均每天5.1條,每日平均時長2.5分;評論6條,平均每天1條。
(2) 區內新聞分析
主要關注三大類新聞:①時政要聞;②最新發展和成就新聞;③宣傳重點。
時政要聞
時政新聞主要分兩類:兵團領導人的活動和兵團重要會議。120個區內新聞樣本中,屬于此類新聞的有8條,占6.7%。在120個國內新聞樣本中,兵團重要會議有7條,占5.8%。
最新發展及成就新聞
該類節目圍繞經濟建設,重點展現經濟、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最新發展及成就。120個區內新聞樣本中,有80條新聞屬此列,占區內新聞總數的66.7%。
宣傳重點
所選取樣本的時段中,宣傳重點主要與學習先進人物、援疆發展、國家政策有關,另外大型系列專題《走基層——邊境團場行》———對新疆兵團新發展和基層先進人物的報道仍在播出。經統計,該類新聞有25條,占國內新聞總條數20.8%,僅次于發展與成就新聞。
綜上所述,以上三類新聞中,發展與成就新聞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宣傳重點,時政要聞所占比例最少。
3.特征分析。
第一,區內新聞是報道重點,國際國內新聞比重較少。在157個新聞樣本中,區內新聞高達120條,占總數的76.4%,每日平均總時長是國際國內新聞是國際新聞的8.8倍。
第二,硬新聞占絕對優勢,軟硬新聞相結合。例如,在6月7日的報道中,新聞總條數為23條,硬新聞有21條,占總數的91.3%,軟新聞有2條,占總數的8.7%。
第三,多種報道方式相結合。《兵團新聞聯播》播報新聞時,在以長、短消息為主的同時,采用了評論、特別報道、系列報道等多種報道方式。在157個新聞樣本中,系列報道6條,評論6條,特寫1條。
三、《兵團新聞聯播》存在的問題
1.權威性不突出。
在新聞中,往往出現這樣的形式:政府客觀的決策決議多,基層群眾的內容少;領導講話多而百姓的意見、聲音少;形式注意多,新鮮新穎的內容少等。這樣一來,被認可的程度下降,權威性也就隨之消減了。
2.新聞報道順序雜亂。
2012年6月份,《兵團新聞聯播》平均每天播送23.1條新聞,固定的板塊有區內新聞、走基層專題報道和國內國際消息。一般情況下,走基層專題報道之前有六至七條新聞報道,有主要領導人活動的情況下,一般第一條都是報道領導人活動,但沒有主要領導人報道時順序就開始出現了問題,某區的銀行新聞有時排在了生態環境問題之前。有一些新聞兩條所報道的是同一類新聞,為了湊足新聞條數將其拆分,但是卻顯得新聞中的冗余增多。國內國際消息部分的順序也無章法可循,一般先播報國內新聞,再播報國際新聞,但是國內國際的比例不固定。
3.新聞采編技術不夠成熟。
在新聞報道中標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兵團新聞聯播》中新聞標題往往不夠突出或者沒有顯現出新聞事件的核心內涵。例如,《重點項目紛紛上馬 五師跨越發展勢頭前進》這個新聞標題把重點項目這一核心信息省略了。
在《兵團新聞聯播》中常常出現明顯的重復鏡頭,例如,農作物的特寫就會在同一期節目中多次出現。由于拍攝條件的限制,節目中多采用的是固定鏡頭,一百字的解說詞陪同一個畫面會讓觀眾的視覺出現盲區。而一些較少出現的運動鏡頭常常會因為搖的速度過快和攝像機焦距的調整兩方面因素使得這些鏡頭模糊,這在成熟的電視節目中是不應該出現的。
另一方面,在現在的新聞記者隊伍中,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以致在新聞采訪和編輯中,仍會出現許多問題。比如新聞擺拍的現象,如記者去的時機不成熟,暫時采訪不到想要的素材,或是采訪對象不是很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能會使用擺拍,以達到記者想要的新聞素材,甚至有的新聞素材采集不夠,使用重復畫面,這也使得新聞報道空洞。
四、《兵團新聞聯播》主持人研究
《兵團新聞聯播》屬于播報類的新聞節目,其中主持人是十分重要的,總體來說演播室內的主持人都較為端莊大方,出鏡主持人能較好的掌控新聞的現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優秀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應當具備以下素質。
1.樹立平民形象,走進觀眾心里。
獨特性能夠讓觀眾過目不忘,一見鐘情。但是接近性才能讓觀眾從骨子里接納和喜歡。《兵團新聞聯播》中的出鏡記者在面對一些采訪對象時采用了一些過于書面化的語言,讓采訪對象顯得拘謹,不夠真實。如果出鏡主持人能夠以平等的視角來對待采訪對象,那么將會取得更好的采訪效果。
2.具備新聞工作的知識和技巧。
隨著新聞采集設備技術的進步,突發新聞增多,臨時插播的新聞也增多,在這種情況下是對主持人多方面素質提出考驗的時候,新聞節目主持人也當然成為節目真正的代言人。
3.新聞節目主持人優秀的外在形象。
首先,要有令人愉悅的氣質。其次,主持人應有較為端莊的相貌,不能太過年輕但同時不能太老。再次,要有令人愉悅的聲音,不單只是要有優美的嗓音,還應掌握正確的口頭表達技巧,掌握呼吸的節奏,能夠正確發準音節。《兵團新聞聯播》中的播音員還存在部分新疆本地慣有發音習慣,例如,前后鼻音不清晰,舌面音“j q x”含混不清。
4.樹立主持人權威感。
權威感是主持人在工作中培養出來的。首先在播新聞時,主持人要把自己當作是專家,不管是科技新聞還是醫學新聞都應表現出其專業性和通俗性。其次,播新聞時主持人的語氣一定要肯定、堅決,不容猶豫和遲疑,只有這樣取得觀眾的信賴,保證新聞節目的權威性和喉舌作用。
五、《兵團新聞聯播》發展對策
1.明確定位,抓典型推精品。
在《兵團新聞聯播》中“走基層——邊境團場行”就是一個十分具有兵團衛視自身特色的系列專題報道,在長達七十二天的專題報道中,報道中不但將邊境團長中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鮮活的展現出來,還鼓勵和發揚了兵團屯墾戍邊的光榮傳統,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和人物都走進了觀眾心里。
2.與時俱進,緊握輿論引導大旗。
一方面,正確的顯現政府權威意識,進行合理有效的政策傳達,提高其政策的可接受性,優化其政策傳播效果,協助政府執政;另一方面,作為喉舌應全面的反映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為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確的群眾依據,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3.貼近群眾,反映觀眾心聲。
新聞工作者要有平民化的視角,多做民生新聞。尤其是在民族地區,在黨和政府的一些方針政策中,有的是專門為民族地區而設置的。所以,可以從這方面開始去搜集新聞素材,在“農”字上多做文章,做好“三農”問題的新聞報道,為當地的百姓提供各種信息,提高服務新聞的使用率。
4.提高新聞業務水平。
在少數民族地區,新聞記者除了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等之外,還需要具備幾種特殊素質:能較熟悉的知道當地的多種少數民族語言,蒙語、維語等,至少能夠進行簡單的對話,這樣不至于在采訪時碰壁,也能使自己突破民族、語言的隔閡,深入到基層,發現和捕捉到更加細致的東西,獲得平時難以得到的新聞素材,更重要的一方面也加深了民族團結;要了解、熟悉、尊重本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能適應本地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能夠跋山涉水、吃苦耐勞。
實踐證明,在民族地區,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穩定,就沒有經濟的發展,更談不上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中要大力宣傳各行各業中涌現出來的民族團結先進人物,以先進人物感染人,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兵團新聞聯播》是一扇窗口,要使其更加宏觀的把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全面發展狀況,更好的使外界了解新疆,更好的推動新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