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產仙俠劇是中國影視新生的特色文化產品,它繼承了由香港的傳統武俠劇到內地的武俠劇多年的碩果,開啟了具有濃厚玄幻色彩與愛恨情仇交織的新武俠劇樣態。本文在梳理了國產仙俠劇歷史淵源的基礎上,借助形態學分析仙俠劇的發展趨勢,得出相應的結論與反思。
關鍵詞:仙俠劇;敘事要素;敘事鏈
一、國產仙俠劇的淵源
追溯仙俠劇產生的淵源,應從香港締造的武俠劇言說,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武俠劇黃金時期,這些劇通常是根據經典武俠小說改編而成的,驚心動魄的武打場面,錯綜復雜的江湖恩怨義氣,快意恩仇的英雄形象滿足了人們內心的期許。90年代以后內地武俠劇開始流行,內地武俠劇仍然是以經典小說改編為主,憑借自身龐大的市場加之人文地理優勢也相繼孕育了一批優秀的武俠劇作品。
二、仙俠劇的敘事要素分析
本文主要選取《仙劍奇俠傳》、《仙劍奇俠傳三》、《花千骨》、《古劍奇譚》、《青云志》案例進行敘事要素分析。
(一) 愛情糾葛。仙俠劇中的主要人物無一不陷入愛情糾葛中,這種愛情糾葛使人物變得有血有肉,同時也是觀眾不厭的看點之一。例如《仙劍奇俠傳》中,男主角圣姑單戀酒劍仙,而酒劍仙單戀著趙靈兒的母親巫后。《花千骨》中花千骨喜歡師傅,師傅白子畫也深愛著花千骨,但由于身份不同,只能隱忍擱置這份情感。
(二) 貴人相助。主人公在危機時刻,往往會獲得別人的幫助,或者意外的收獲。《青云志》中男主小的時候被傳授天音閣功法、嗜血珠;在萬毒門一較高下的時候意外跌入懸崖,奄奄一息時被神秘人所救。《仙劍奇俠傳》中男主在第二集就巧遇劍仙,被之傳授武功。林月如在山洞中遇到山神,經山神點化,才知自己為女媧后人,并用大地之力使村民起死回生。
(三)命運多舛。仙俠劇中的主人公命運都是曲折不平的,往往是身世悲慘,歷經劫難后才開始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往往在劇尾才開始變得更加成熟和萬眾矚目。《青云志》中的張小凡從小父母被殺失去雙親 全村被屠;一直喜歡的師姐喜歡上了別人;師傅經常罵他;法術不提高,被其他師兄忽視,后期因為使用了天音閣功法被視為違背戒律被逐出師門。
(四)降妖除魔的主題。仙俠劇繼承傳統文化,包含“道”、“武俠”、“修真”等元素,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也體現主流價值。《青云志》中有一句話很好的映射了主題“為天地立心、為維護正道、為萬世開太平、守護天下蒼生”。
(五)正邪的二元對立。仙俠劇中的矛盾沖突,一般都是正邪雙方的對抗。《青云志》中代表正義的是青云山弟子,以張小凡為代表。而邪惡勢力的代表是鬼王,一心想要復活獸神。《仙劍奇俠傳》中李逍遙、趙靈兒、林月如等人代表著正義一方,而邪教拜月教一直在干擾著他們行動,并試圖統治天下。
三、《青云志》的形態特性及敘事鏈分析
主導要素:斬妖除魔。張小凡投身青云門下,與鬼王之女碧瑤、好友林驚羽等少年們一道斬妖除惡,最終挫敗鬼王陰謀.
積極要素:1.貴人相助。被傳授天音閣功法、嗜血珠;在萬毒門一較高下的時候意外跌入懸崖,奄奄一息時被神秘人所救。2.愛情。碧瑤與小凡相知相愛共同作戰,劇尾碧瑤為保護小凡而犧牲。
消極要素:人物身份。鬼王之女碧瑤,張小凡投身青云門。
獨立要素:形象。偶像出演、服裝場景華麗。
四、結論及思考
仙俠劇不同于傳統武俠劇,因為玄幻色彩的加入,仙俠劇的主角不僅可以上天入地,而且各式法術、法寶也變化無窮,場景更是遍及三道六界。它特有的魔幻元素融合了中國的上古神話,建造出一個全新的,區別于現實的玄幻世界。
作為故事片恒久不變的主題,愛情仍然是仙俠劇主打牌,然而,這種的愛情經常帶有人仙魔身份沖突,或是違背倫理,注定以悲劇收場。
每一個類型劇都有市場饑渴也有市場飽和的時候,目前仙俠劇的熱潮還未退卻并持續上升,我們還是要反過來要冷靜思考。探尋清楚其固有的敘事模式,才能尋求在其固有模式基礎上的突破,使之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張艷艷.淺論中國內地武俠劇的藝術流變[J].文教資料,2010(06).
[2]王厚香,侯瑞明,劉亞男.電視劇《花千骨》的觀眾策略分析[J].視聽,2015(09).
[3]孫秋英.試論國產仙俠劇的現代突圍與重構[J].明日風尚,2016(07).
作者簡介:陳天琦(1992-),漢族,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