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亮明+田蕓++王偉
【摘 要】文章闡述了高職實施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的重要性;指出了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中主要存在的主要等問題;分析了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中問題的成因;提出了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高職;學歷教育; 職業培訓; 融通發展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0-2015年)(征求意見稿)中指出:高中職要面向社會大力開展高技能和新技術培訓,全國年培訓量達到1000萬人次,國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訓人次要達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數的2倍,省級示范院校要達到1.5倍。
高職院校在職業教育系統中承擔兩項職能: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而現在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存在如下不足:與企業(行業)結合不緊密,培養目標崗位針對性不強、能力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不更新、實訓條件建設與崗位工作環境不一致;在職業培訓中方案欠規范、培訓師資、場地引起社會不信用、培訓質量得不到保證;學歷教育與職業崗位能力培訓不融通而重復建設造成浪費等等。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從融通發展的重要性、融通發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分析、融通發展對策與建議幾方面進行訓融通發展研究,以期達到推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一、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的重要性
1.是經濟發展的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然而,我國現有技術技能型勞動者總量嚴重不足,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9%,而且多數是初級工,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足5%。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突出因素。這種新情況的出現,對人才供給端尤其是高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實打實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必須能夠迅速適應職業崗位需要。同時也警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建設必須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光靠學歷教育“一條腿”走路,必須將職業培訓納入學校發展規劃之中,在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方面不斷創新。
2.是維護社會安定的需要。
在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行業企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技術技能人才搶手,低端勞動力就業困難。為適應工作崗位和就業環境,大批勞動者都有針對自身需要進行再學習和再教育的愿望,國家對此也出臺了相關文件政策,并注入大量資金支持。高職院校具備資源優勢,有能力也有余力舉辦多種職業培訓項目。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履行其社會職能,在學歷教育的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特別是針對新增勞動力、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協助國家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有利于合理利用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歷教育的進一步改革,
3.是促進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要求。
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即“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之職業教育體系”,“按終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縱向流動、雙向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的體系框架和總體布局”來進行建設的。高職院校是開展職業教育的重要主體,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通過職業培訓等多種教育形式為在校學生和其他勞動者提供終身學習機會,更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職責。
4.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經過近30年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各高職院校基本完成了規模擴張,目前正處于轉型發展之中。高職院校進駐職業培訓市場,可以緩解生源短缺、競爭加劇的壓力,拓展職業教育職能,拓寬高職院校的生存空間。高職院校通過開展職業培訓,可以及時了解產業行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變化,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可以熟悉許多工種的職業標準和崗位流程,促進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多方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高職院校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符合國家職業教育建設思路,有助于高職院校打造品牌、特色辦學、擴大社會影響。
二、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規模小,層次不高。從培訓對象來看,主要進行的是按照雙證制要求,面相在校生,讓學生通過職業資格鑒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而面向社會開展的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等規模很小,遠遠不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從培訓內容上看,主要進行的是技術含量不高的較低層次的培訓,如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訓、各類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新員工上崗前基本常識培訓、農民工培訓等,而真正使受訓對象能夠掌握一技之長、通過培訓后能夠謀取到理想崗位的培訓不多見,象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只局限于四級以下的工種,三級以上的工種乃至技師培訓,除極少高職院校,基本上是空白。
2.主動性不強。近幾年,高職院校擴招止步。為了彌補經費不足,開辟新的增長點,提高辦學收益,高職院校才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職業培訓方面。與社會上運作多年的專業培訓機構相比,高職院校缺乏培訓資質和經驗,培訓渠道封閉,加上體制束縛,從事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也不很高。在開展職業培訓時,往往不注重對社會需求和培訓市場的調研,不主動去開拓培訓市場,坐等業務上門,既無規模更無特色,致使高職院校的一些優質培訓資源閑置,培訓效果和社會影響平平。
3.培訓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培訓手段落后,硬件建設跟不上,校企合作不緊密。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培訓,主要依靠校內資源。某些職業工種像鉗工、車工、數控工等,技術要求較高,受訓者應當到現役設備上操作演示,而擺在高職院校實驗室里的儀器設備往往是陳舊落后甚至是退役了的,使用這種設備培訓出來的學生到了工作崗位,還得重新學習。
4.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靈活。從國家層面看,目前,我國職業培訓市場法律法規不盡完善,培訓主體多且良莠不齊,證出多門,各具權威,互不相認,擾亂了培訓市場。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分由教育部和人社部“雙軌”管理,人為割離了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內在聯系,高職院校的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障礙過多。從學校層面看,職業培訓一般由校內的某個二級機構如培訓部或繼續教育學院承擔,招生、培訓、管理、分配獨立運行。這種模式看似責權利明晰,實則與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相分離,運行起來十分艱難。由于沒有師資、場地、設備,開展培訓須依靠多個部門配合,一旦某個環節沒有協調好,整個培訓工作都會受到影響,這對于承擔方來說,壓力過大。加上職業培訓只是被看作學歷教育的輔業,地位不高,積極性也大打折扣。從企業層面看,由于國家并未全面實施就業準入,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企業用工隨意性大,受利益驅使,企業也不愿意在員工培訓方面多安排時間和資金。
三、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1.認識原因。“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些傳統觀念已在勞動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主觀認識上的禁錮,使他們認為參加職業培訓是“被培訓”,缺乏積極性,學習效果不佳。
高職院校同樣存在認識偏差。很多領導頭腦中固有的“以教學為中心”觀念很難轉變,認為職業培訓會擠占學校有限的教學資源,沖擊正常的學歷教育,僅把職業培訓看成是學校創收的輔業,置之于非重要地位。
現實中,教育部和人社部的“雙軌制”管理,造成了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行的假象。所以長期以來,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涇渭分明,二者在各自軌道上獨立運行,高職院校幾乎成為純粹的學歷教育。
2.高職院校自身原因。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代謝迅速,應用周期縮短,等客觀條件的不斷變化,對職業培訓的內容、方法、體系、結構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職院校顯現出諸多不適應性:一是“雙師”缺口大,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操作技能難以適應新要求;二是教學儀器設備陳舊,實習實訓、實驗室建設很難跟上市場和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結構變化;三是教學模式封閉,;仍然存在自我循環、脫離;實際、培訓質量不高現象;四是管理經驗不足,培訓市場拓展、組織、服務各方面社會公認度不高。
3.宏觀環境原因。首先,職業培訓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不高,供需雙方培訓信息不對稱,對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缺乏靈敏反應。其次,培訓管理不規范。再次,就業準入制度遠未深入人心,企業用工并未真正貫徹《職業教育法》精要,勞動監管職能缺位,職業培訓的地位、重要性不凸顯。
4.行業企業原因。行業企業在參與職業培訓上都不同程度存在有認識模糊、方向不明問題,認為只有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高級經營管理人員才是人才,對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重視不夠,還存在著重使用、輕培養,重外地、輕本土,重引進、輕培訓現象傾向。一些企業轉型之后急功近利,對一線人員重使用、輕培訓,甚至不培訓,有的企業雖然名義上開展了員工培訓,但在培訓時間和經費投入方面遠不能達到國家規定。
四、國外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的成功經驗及啟示
高職辦學模式中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的問題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并取得了較好效果。在西方發達國家,關于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教育相互溝通的研究較多,制度已經非常完備,課程資源建設成效顯著。國際勞工組織的MES課程模式(技能模塊組合課程)、美國、加拿大的CBE課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塊課程,)、德國的"雙元制"課程模式(核心階梯型課程)和行動導向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美國的職業群集課程模式和生計群集課程模式等。
各國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性,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加強企業社會競爭力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有效途徑;重視職業教育立法,讓職業資格證書的運作有明確的規范法則 ;制定統一的職業資格標準與考核方法。
五、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1.改革現行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每個地州市至少有1所高職院校的格局,但各校的主管(主辦)部門不同,身份不同,待遇也不同,這種管理體制勢必阻滯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通發展。既然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兩種形式的融通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因而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其方向應該是改多頭管理為統一管理。建議在國家、省、市三級設立教育行政部門為主,相關行政部門參與的職業教育協作辦公室,建立橫向協調、上下暢通的領導管理體制,實施統籌規劃、政策制定、經費保障等工作。同時,建立由職教專家、行業代表共同參加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開展決策咨詢、工作指導以及評估等工作,形成一個“國家宏觀調控---地方統一協調---供需雙方按需規劃”的管理體制,把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事項納入地方政府常規工作序列。
2.深化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推進高職院校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深化內部改革。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允許課程培訓成績轉移、銜接到學歷教育體系,累積學分達到畢業要求的,授予學歷教育畢業證書,暢通人才成長通道。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每個專業對應2~3個職業崗位,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盡可能地增加課程間的縱橫聯系,實現課程體系的合理組合和延伸。注重課程體系的整體性和靈活性,使之既能適用于學歷教育,又能支持職業培訓。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推行“名師工程”,鼓勵教師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研究,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高職院校要完善人事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兼職教師聘用政策,優先聘任既能勝任學歷教學任務,又能勝任職業培訓任務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師綜合能力。
4.推進校企深度融合。
實行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發展,離開企業的支持是行不通的。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教育法》執行情況的督查力度,并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主動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鼓勵企業積極參入職業教育工作,使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的受益者。高職院校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積極尋找雙方合作的利益共同點,讓企業深知參與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成為職業教育的承擔主體。
5.完善就業準入制度。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定從2000年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對90個職業實行就業準入。堅持“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原則,讓職業資格證書成為人們擇業的“通行證”,中介機構發布招聘信息,必須注明職業資格要求。人社部門要加大對就業準入執行情況的監管力度。
參考文獻:
[1]何明輝.淺談企業培訓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
[2]韓嫣.英國大學生職業培訓對我國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借鑒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
[3]周青.現代企業培訓理念對高職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8(3).
[4]《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5]《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
[6]《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7]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
作者簡介:
賀亮明(1964-),女,漢族,湖南湘鄉人;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教授職稱,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
田蕓(1987-),女,漢族,山東沂水人;本科學歷,碩士學位,講師職稱,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比較研究、職業教育實證研究。
王偉(1985-),男,漢族,河北滄州人;本科學歷,碩士學位,講師職稱,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融通的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BJA11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