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偉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深遠的凝聚功能,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強大的整合功能,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勵性與動態的延續、創新功能等獨有的特質和優勢。中華傳統文化積淀和熔鑄的優秀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的寬容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踐行和可操作性,要將其生活化、通俗化、大眾化,應重視全面的社會治理,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正風正氣;應重視家風教化,讓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生動“落地”;應注重立德樹人,學校教育應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價值觀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血脈和基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和智慧源泉,是中華民族凝聚的精神紐帶和心理歸宿。我們應挖掘好、保護好、弘揚好、利用好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財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
關于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習近平著重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處理好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重點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這些論述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科學指南。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弘揚中華美德的當代價值,2015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歷史文化名城山東曲阜參觀考察孔府,習總書記與孔子研究研院專家學者座談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發展作為繁榮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總書記的這段話實際上就是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和積極價值,那么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有什么樣的時代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五千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 影響,其歷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歷史的不斷推移,時代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文化是否還與當今社會相適應?應當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意義?這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習近平總書記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顯著特點,從總體上科學地回答了“傳統文 化有何當代價值”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的豐厚滋養。” 在曲阜考察時,他更是明確提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他進一步指出:“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 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不僅要堅定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更重要的還必須堅持和發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中華優秀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偉大復興的需要,這就是我們說的一個觀點中華傳統道德是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是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的總結,提煉和概括中國傳統美德的傳承和弘揚不僅可以樹立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強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促進人們形成振興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感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德力量。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傳統中國文化所展現出來的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剛直不阿,舍生取義的高尚品質仍是我們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需要得美德。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美德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需要 1940年初,抗日英雄楊靖宇被日軍包圍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充饑,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里,支撐著楊靖宇與日寇頑強戰斗的力量就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對祖國的熱愛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可以超越民族 宗教的界限。產生巨大而又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特別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思想通過人們價值上的認同情感上的接受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民族文化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0月11日,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的歷史大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民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
在今天改革開放新時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即是優秀文化的精髓更是增強民族團結文化凝聚力量的源泉。
中華優秀美德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邢二平是河南水利職業學院2012級的學生他因三次跳入黃河成功救起了3名落水人員,榮獲河南省“感動中原”年度人物。因孝敬父母榮獲鶴壁市尊老愛幼特別獎,并獲得2015年“第十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在邢二平的身上體現了中華優秀美德的積極作用。他的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自強不息孝敬父母等品德都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體現,而且是因為他踐行了這些中國傳統美德才成就了他樂于助人的品行。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些美德和成就 也會對社會今后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他更好的成長成才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尊老愛幼、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敬業、廉潔自律。
大學生繼承和弘揚這些傳統美德,不僅可以增強熱愛祖國,熱心公益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而且還可以促進我們道德意識合作意識的增強,提高自己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僅如此,良好的道德和修養還可以幫助我們改善人際關系,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何毅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3
[2]房廣順,張宏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意蘊探析[J].理論探討,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