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蘭
【摘 要】高校資助工作一直是關系民生,體現人文關懷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本文從人的發展視角,整合高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在實際的工作實踐中,通過活動開展、項目管理、組織建設等,探索并構建一個以宏志生為中心,以經濟救助為基礎,精神扶助為支撐,能力強化為目標的“濟貧·勵志·強能”立體型資助體系。
【關鍵詞】高校資助;立體型;素質提升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高校資助體系日趨完善,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的目標,但“資助是過程,育人才是目的。”如何提高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真正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成了又一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近三年工作實際出發,總結學院資助情況,希望能帶給資助工作者一些思考和共鳴。
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其中家庭困難學生700余人,醫學院資助工作面臨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體量大,專業結構復雜,省外生源眾多的實際情況,也帶來了認定工作有爭議,滿意度不高的現實窘境。近三年來,我們探索構建一個以家庭經濟困難生為中心,以經濟救助為基礎,精神扶助為支撐,能力強化為目標的“濟貧·勵志·強能”立體型資助體系,旨在不僅公正、公平地幫助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經濟困難,更要在資助過程中發揮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資助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一、繼續完善以經濟救助為基礎的幫扶資助線
經濟幫扶始終是經濟困難學生最基礎的需要,醫學院從認定程序,資助類獎學金評定,勤工儉學三方面完善幫扶資助線,提高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程序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資助工作的第一步。我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即除當地民政部門的家庭經濟情況意見書、班主任輔導員認定意見外,在班級評議時附上“醫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評分表”,每個人根據實際情況給自己打分,得分高低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困難程度,使認定工作更加精細化、客觀化。同時,通過暑期走訪,同學座談,結合經濟發展變化,實行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動態管理制度。
(二)規范資助類獎學金評定制度
隨著國家對資助的經費投入增加,“獎、貸、助、補、免”的資助體系日趨完善,為了使資助類獎學金得到更充分有效的發放和使用,專門成立學院資助類獎學金評定委員會,規范資助類獎學金評定制度,采用“申請優先,能力并重,兼顧公平”原則,確保將資助類獎學金發放給最合適的人,最需要的人。
(三)完善學生勤工助學系統
勤工助學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一部分,不僅能緩解大學生的生活困難,在其綜合能力的培養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學院致力于校內外勤工崗位的拓展,及時發布招聘信息,通過定期的崗位培訓和崗位座談會,使雙方能清楚了解崗位要求和工作細節。同時,積極開發技術性勤助崗位,類似于助管、助研、助教類崗位,將勤工助學和專業發展結合一起來,在工作中提高專業技能。
二、不斷豐富以精神扶助為導向的勵志資助面
經濟資助固然重要,但“困難學生更為需要的是一把鑰匙、一種鼓勵、一個理念,在經濟資助的同時,要設計豐富載體,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資助工作的更高要求是能從精神的層面推動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首先,所有家庭經濟困難的醫學生都被稱為宏志生,意為家庭經濟困難卻懷揣醫學夢想,積極進取的有德,有志,有才的醫學生。在概念上消除宏志生芥蒂,在思想引領宏志生理念并成立專門的為宏志生成長服務的學生組織——勤工助學中心。
同時,通過四星評比、自強之星、最美生活委員評比等活動,鼓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走到臺前,說出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為宏志生搭建成長成才的舞臺,使其增強了自信心,激發了自強自立品格,真正認同宏志生身份,主動融入大學學習和生活。
另外,經濟貧困容易導致心理貧困,心理宣教也是豐富勵志資助面的重要方面。學院將宏志生檔案和心理檔案相結合,全面了解宏志生身心健康問題,啟動“黨員每天一小時”活動,通過面談、咨詢、在線答疑,沙龍講座等形式,為宏志生在大學適應、人際交往、專業課程、職業規劃、考研輔導等方面導航。
三、通過宏志生學生組織,構建以能力提升為目標的強能資助體
目前,通過國家、社會、高校各方的努力,宏志生經濟困難基本解決,感恩勵志、自強自立等精神引導也越來越豐富,“發展性資助”理念要求提升宏志生綜合素養,由“授人予魚”向“授人以漁”轉變。
考慮宏志生個人成長需要,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科研、人際交往、就業能力,最理想是發揮宏志生自助功能,打造四大能力提升的實現平臺。于是,我們成立了宏志生自助組織——勤工助學中心,使有著相似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的學生聚在一起,相互理解鼓勵;通過各種活動和競賽,使他們獲得自信,提高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
(一)通過學習幫扶工程提升學習能力
大學和高中相比,學習環境、學習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轉變,為了幫助宏志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大一年級,我們開展“新老生學習幫扶工程”。在中心內部選撥一部分評學兼優的老生宏志生開展主題式學習幫扶,內容涉及專業培養方案、轉專業、學分制、評獎評優等,老生宏志生通過對自己學習的回顧,總結經驗教訓,分享學習資源,尤其是英語口語練習、計算機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以幫助新生宏志生盡快擺脫學習困境,融入專業學習。
(二)通過項目申報和管理投身科研學術
科研是醫學生大學的選修課程,學校也提供了很多科學研究的平臺和資源,如挑戰杯、新苗、本科生創新工程等,但這些科研項目門檻較高,相對宏志生來說,時常望而不及。學院針對大二及以上宏志生有科研需求卻沒有科研自信的實際,搭建了宏志生教育實踐項目申報平臺,通過項目申報后予以立項(分一般立項和重點立項),給予經費支持,通過立項答辯、中期匯報、結題等環節,讓學生體會完整的科研過程。從團隊組建、項目分工、資料搜集、問卷調查、論文撰寫到項目結題等等,每一步都鍛煉著宏志生的組織協調、語言表達能力。學院根據答辯結果,給予不同力度的項目資助。
(三)通過學生團隊建設鍛煉人際交往能力
近年來,學院打造了宏志生——班級生活委員——學院勤工助學中心為主線的學生資助線,其中生活委員、勤工助學中心成員全部從宏志生中選拔,一方面他們本身是受資助者,對資助工作有更大責任和認同,另一方面,通過資助工作的開展,讓他們在工作中認識、了解彼此,互相關心,締結友誼,同時在工作開展中學會工作設計、組織協調、與人溝通,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四)通過就業指導服務打造職場競爭力
就業是大學畢業生最為關心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宏志生,他們承載了家庭希望,相比其他同學,更渴求擁有理想的工作,但同時也有著更多的不自信和迷茫。學院勤工助學中心聯合就業指導中心,從大一入校開始,幫助每位宏志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和期待的啟動職業規劃,并提供全過程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
通過已畢業的宏志生校友訪談大學生活,就業指導課程的量身設計,就業創業沙龍的開辦,招考、面試模擬等,讓高年級宏志生形成就業思維,保持就業熱情,增加就業自信,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
四、結語
不管是經濟資助、精神引導還是能力強化,都是高校資助的方式,也各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實際工作中,將三種方式有機融合,打造以經濟救助為基礎,精神扶助為支撐,能力強化為目標的“濟貧·勵志·強能”立體型資助體系,才是發展型資助工作的主旨所在,高校資助工作才能深得人心,助人自助,取得理想持續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延東 在2007—2008學年度國家獎學金頒獎大會上的講話,2009年2月.
[2]袁曉東、戚鳳芝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勵志工作的探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P70一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