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瑞東
【摘要】文章闡述了廣州26個歷史文化街區主要分布情況,提出了推進廣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的思路。要繼續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體系,明確和擴大保護對象;加強保護方面法規規章文件的制定;加快保護規劃編制;完善廣州名城保護機構;探索廣州特色的名城保護之路。
【關鍵詞】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思路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廣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作為千年商都,她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又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完整的明清時期城市格局和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悠遠厚重的歷史和傳承,形成了一個個延綿至今的歷史文化街區。這些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城市發展的見證,也是維系著無數人的鄉愁所在。
然而,隨著城市快速膨脹,承載著城市歷史、文脈、肌理、韻律的歷史文化街區卻在洪水般的開發建設中,漸漸被侵蝕、淹沒。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讓城市陷入了摩天大樓、千城一面的困境。為在高度同質化的城市化進程中,通過保護活化歷史文化街區來打造獨特的城市氣質,廣州市近期出臺了《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將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保護名錄,作為保護的法定依據寫入其中,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供了法制保障和現實推進指引。根據《條例》,廣州劃定了26片歷史文化街區——它們是廣州城建歷史的見證,是廣府文化的縮影。包括人們熟悉的沙面、上下九一第十甫、人民南、恩寧路以及新河浦等。目前真正有保護規劃的5個,另有北京路、傳統中軸線(近代)、文德南3個歷史文化街區完成了保護規劃編制。雖然廣州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首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而廠州竟無一街區入選,這個結果與廣州的歷史文化名城地位不太相符,說明目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活化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廣州市的26個歷史文化街區主要分布情況
26個歷史文化街區主要分為四個片區:歷史城區內23個、歷史城區外的新河浦、長洲島、華僑新村3個。
1、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廣州兩千年沒有移動的城市中心
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為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奇特歷史景觀。為適應他們的消費需要,逐漸形成了一個全市的繁華商業中心。區位:位于古代中軸線上、近代傳統中軸線以東,以北京路為主干。保護范圍:19.52公頃,核心保護:7.56公頃,建控地帶:11.96公頃。
2、海珠南一長堤歷史文化街區:廣州外灘,第一個城市建設計劃
長堤,光緒12年(1886年),張之洞建議在江邊筑馬路,至1912年底竣工。故被視作廣州近代的第一個城市建設計劃。區位:以海珠南路為主干,保護范圍:16.55公頃,核心保護:15.13公頃,建控地帶:1.42公頃。長堤被稱為廣州“外灘”,是昔日廣州十里洋場的發源地和中心地,繁華勝景至今依然清晰地存在每個“老廣州”的記憶中。
3、沙面歷史文化街區: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輸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沙面,原名“拾翠洲”,因為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宋、元、明、清時期,沙面是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游覽地。鴉片戰爭后,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后淪為英、法租界。至19世紀未,沙面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各種公共設施的獨立于廣州城的城區。1996年,沙面文物建筑群被定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位:位于傳統中軸線以西,保護范圍:35.1公頃,核心保護:14.55公頃,建控地帶:20.55公頃。
4、五仙觀一懷圣寺一六榕寺歷史文化街區:多元宗教文化的集中地
五仙觀一懷圣寺一六榕寺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以上述三大寺觀為中心。該街區在隋唐、宋元、明清時代一直是廣州的皇權禮制時期的主要宗教場所,也是阿拉伯等各國商人、滿族旗民的聚居地,近現代工業化時期演變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老城居住區和騎樓商業街區。區位:位于傳統中軸線以西,保護范圍:35.1公頃,核心保護:14.55公頃,建控地帶:20.55公頃。
5、上下九一第十甫歷史文化街區:中西合璧、西關風情特色的商業步行街
上下九地處廣州市荔灣區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之間,是廣州市三大傳統繁榮商業中心之一。1995年9月30日,“上下九商業步行街”開通,是中國第一條開通的商業步行街。區位:以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為主干,保護范圍:16.29公頃,核心保護:13.92公頃,建控地帶:2.37公頃。
6、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廣州市現存最大規模、中西結合、低層院落式近代建筑群
新河浦,位于廣州市老東山區,南臨新河浦涌和東山湖公園,以“東山小洋樓”著稱,是廣州的舊豪宅區,面積約62.9公頃,合共有493棟特色建筑。是民國廣州華僑、富商和政要的聚居地。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在這里召開。區位:位于東湖公園以北,保護范圍:62.86公頃,核心保護:47.54公頃,建控地帶:15.32公頃,環境協調區:41.39公頃。
7、長洲島歷史文化街區: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最早的窗口
長洲島,曾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粵海關黃埔分關設在這里,當年曾經商賈云集,盛極一時。區位:以長洲島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墓園、長洲古炮臺帶為主,保護范圍:47.3公頃,核心保護:15.28公頃,建控地帶:32.02公頃,環境協調區:413.84公頃。
二、推進廣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的思路及成效
1、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體系,明確和擴大保護對象
(1)建立全要素的保護體系。加強對1片歷史城區(20.39平方公里)、26片歷史文化街區、93個傳統村鎮、40條路的騎樓街的保護力度。
(2)完成歷史建筑審核、確認、掛牌的工作。2014年1月26日,正式確定廣州市第一批398處歷史建筑。已認定第一批(398處)、第二批(80處)、第二批(88處)歷史建筑共566處。
廣州是全國完成歷史建筑普查認定、公布掛牌較多的城市,歷史建筑的確認掛牌工作,改變了廣州長期以來在歷史街區保護上的短板,即文物以外的歷史建筑保護在對象和相關法規上的缺失問題,是街區保護的重要突破。
(3)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村由2個增加到6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由0個增加到26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有12個。同時也完成了90余條傳統村落的調查、登記和匯編工作。
2、加強保護方面法規規章文件的制定
(1)2014年2月1日頒布實施《廣州市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建立了分層次、系統化的保護制度,創設了歷史建筑預先保護等制度,建立了簡潔、清晰的歷史建筑確定程序,提出了歷史建筑與歷史風貌區保護的資金保障。
(2)2016年5月1日頒布實施《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機制等做出規定,是對《保護辦法》(政府規章)的銜接和提升。
(3)制定《廣州市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聯動工作機制》。以“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立體監管體系為依托,以“聯防聯控、屬地責任、預防為主、快速反應”為原則,細化以區政府為保護責任主體的文化遺產保護聯動制度。
3、加快保護規劃編制
(1)2014年11月11日廣東省政府批準實施《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核心內容已納入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
(2)全面推進各層次保護規劃的編制。通過市與區“共編、共用、共管”,全面推進26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編制審批。完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總體規劃》、《廣州市騎樓街保護與開發規劃研究檢討》等專項規劃研究。
(3)完成6條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編制。完成大嶺村、塱頭村、珠村等6條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編制。大嶺村、望頭村、珠村、蓮塘村、高溪村已經市政府同意并上報省政府審批。
4、完善廣州名城保護機構
2015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合并,新設“市文物管理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并下設兩個辦公室: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和市文物管理辦公室。
5、探索廣州特色的名城保護之路
(1)多種形式探索并實踐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
——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于2006年批準實施。規劃針對每棟建筑都編制了保護圖則,便于規劃管理和實施。2008年10月,該規劃代表廣州市榮獲2008世界大都市獎第二名,這是世界大都市獎評選以來首次有中國城市獲獎。
——沙面建筑群保護整治。2000年以來組織編制了《廣州沙面建筑群保護規劃》、《沙面近代歷史文化保護區整治規劃》、《沙面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詳細規劃)》(批準實施)。2010年9月實施沙面環境綜合整治:文物建筑“修舊如舊”、保護古樹名木、部分建筑立面整飾、道路綠化以及市政雨污分流工程升級改造等。
——荔枝灣涌:塑造“水秀花香”的嶺南風貌。結合全市水環境整治,凸顯嶺南水鄉特色。完成荔枝灣涌“揭蓋”工程、東濠涌河涌整治工程等,完善了城市生態網絡系統,增添了廣州的山水城市魅力。
——中山六路騎樓保護。《中山六路騎樓街保護規劃》作為廣州市首批控規層面的騎樓類保護規劃,納入控規管理。
——活化工業遺產:提升舊城區活力和魅力。政府引導,市民、藝術家、企業攜手參與。通過抽疏改造、環境整治,為歷史工業遺產重新注入新功能。成功完成了太古倉、TIT創意園等工業文化遺產的復興實踐。
(2)深入基層開展服務,加大宣傳。組織完成了對第一批398處歷史建筑的“入戶宣傳服務和詳細調查”,形成了《歷史建筑入戶宣傳活動匯總報告》。
組織“讓光塔街還是光塔街”的入社區宣傳活動,通過發放歷史建筑地圖、專家講課、社區廣場討論等多樣形式提升居民和基層管理人員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