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國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現已成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迫切任務。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培養、發展已毋庸置疑,新的《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專門增設了“實踐與綜合運用”這種新的學習內容和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給學生提供發展機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新課程中并切實發生作用,作為教師,應找準自己的位置,做出新的思考。
一、轉變教學觀念
轉變教學觀念就是要突出“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使數學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由面向少數學生到面向全體學生。那么,怎樣才能切實做到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好地進行教學呢?
1.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所以,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就自然能找到容易為學生接受的方法,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對于某些教學內容,教師自己覺得學生應該掌握得很好,但實際卻不盡然。像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有些學生總是記不牢,常混淆,其實并不是學生不肯動腦筋,而是學生抽象思維差、遺忘快等原因。教師必須得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每堂課都盡力做到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反思等活動,才能更好地發展其思維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
2.循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智力水平不可能同等,當然解題方法、思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學生的創新靈感正是在這種種差異之中孕育的。在教學過程中優等生對某個問題有獨特的見解,不同的思考方法自然很是常見,但千萬也不能忽視中差生的某些想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多么貼近生活,可以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全班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在這樣經常的討論、發現中均衡提高了。
二、優化教學方法
小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并不是今天一提創新,明天就出成果。需要我們廣大教師長抓不懈,只有久而久之,才會使學生的創新素質有所提高。另外,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因人而異,主動發展,切忌“刮風”,牽強附會。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主要應如何有效操作實施呢?
1.鼓勵多提問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有疑問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創造。疑問是思維的源泉,是創新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力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使他們敢于向教師挑戰,敢于向課本挑戰。新課程中突出了“算法多樣化”,允許并鼓勵學生用不同于課本的思路解題,以培養其創新意識。如在教學“線段比例尺”時,有的同學認為課本上先求比例尺的解法并不很簡便。他們認為:線段比例尺就是用一定的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實際距離,那么,一定的單位長度比上圖上距離應該等于一定的實際距離比上實際距離。因為省了一步的單位換算,解題確實比較快捷。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無論其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都應給予鼓勵,引導學生從敢問、善問過渡到“會問”。
2.勤操作討論
操作是一種手、腦、眼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的活動,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度,更有利于激起創造區域的活躍,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把一個土豆削成一個長方體,讓他們在動手削的操作過程中掌握住長方體的特征。學生在操作中,“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又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工具。”同時,學生又實現了自我創新,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3.練習開放題
開放題指條件多而需選擇,條件不足需補充或答案不唯一的題目。精心設計開放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有重要作用。例如:用96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有幾種擺法?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不但達到了新課程“強化空間觀念”的目的,而且其思維自然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促使他們多角度去思考并解決問題。這樣教學,學生的創新素質自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三、改進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的功能不是為了給學生編排名次,證明優劣,而在于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激勵他們學習,促進教師反思并改進教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對學生做出全面而辯證的評價,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和諧健康的發展,使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成為可能。
1.評價方式多樣化
在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民主、和諧的氣氛,學生才敢想、敢問、敢說。尤其對于說出的某些創造性想法,全體師生都要予以積極評價,哪怕是有點差錯的也決不能讓其在萌芽狀態就被評價成“謬論”,以至被消滅。
2.評價目標多元化
對學生數學素質提高的評價主要著眼于學生數學學習行為習慣和學習質量兩個方面。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及思維方式,實際評價時主要應包括:該學生在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什么,取得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等等,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像有的學生成績雖不很突出,但思維方式卻很獨特,教師則一定要給予他更多的積極發展評價,以保護發展其創新思維。新課程中提及要為每一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其中部分內容,如自己特有的解題方法,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等,其意就在于捕捉稍縱即逝的創新靈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堅信,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轉變教學思想,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就一定能使新課程在未來課堂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肥沃土壤。
【作者單位:淮安市漁溝鎮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