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客”在2015年成為一個強勢流行語,創客文化逐漸興起。本文從文化視角分析了什么是創客、什么是創客文化和什么是創客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文化視角;創客;創客文化
上海文化出版社《咬文嚼字》刊物每年集合國內語言文字專家評選“年度十大流行語”。2015年十大流行語榜單上,“創客”位居第五名。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雙引擎之一。隨后國家又陸續出臺了若干政策措施,給創業、創新以具體支持。創客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創客”一詞,譯自英文單詞“Maker”,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觀裝配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的實驗課題,此課題以創新為理念,以客戶為中心,以個人設計、個人制造為核心內容,參與實驗課題的學生即“創客”。 隨著FabLab網絡的擴散,創新的主體從科研技術人員拓展到普羅大眾,創客文化逐漸興起。
一、什么是創客
克里斯·安德森《創客:新工業革命》對創客的定義是:“一群使用互聯網和最新工業技術來進行個性化生產的人” 。 創客具有微生產力,為高度本土化的市場生產高度定制化的產品,并且這些產品也可能通過互聯網而風靡全球。當下現實社會中最需要的關注的創客群體, 即是安德森從一開始強調的,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將互聯網智慧運用于現實世界的人。創客依照由互聯網傳播的技術攻略制造產品,同時也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的創新。創客產品多是跨界合作的成果,工程師、設計師、藝術家、 教育家等來自不同行業背景的人依據共同的興趣形成項目團隊,合作完成作品。網絡是獲得資助、進行批量生產和銷售產品的平臺,例如如阿里巴巴網站。
創客也不同于傳統的發明者,發明者追求的是根本性創新。創客更多的是改造和擴散已存在的技術或是尋找新的應用,創客更可能引發增量創新。 例如,2012年張銘(1986-)網上看MIT的開放課程,3D打印機制作出來的塑料小人,其原理就是利用普通打印機的原理,在三維中拓展,用注射器將原料層層累積,最后創造出一個實際物體。張銘就是典型的創客。2013年開發的“臉萌”拼臉軟件的小伙伴們業是典型的“創客”
創客也不同于威客,威客Witkey是有wit智慧、key鑰匙兩個單詞組成,也是The key of wisdom 的縮寫,是指那些通過互聯網把自己的智慧、知識、能力、經驗轉換成實際收益的人,威客在互聯網上通過解決科學,技術,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從而讓知識、智慧、經驗、技能體現經濟價值。創客是一群喜歡或者享受創新的人,追求自身創意的實現,至于是否實現商業價值、對他人是否有幫助等,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創客來自于消費者,創客們的作品或產品通常是他們所需、但在市場上尋覓無果的東西。 例如FacePhone的發明者Atommann, 其初衷即是為年邁的外婆制作一款按下屏幕上的頭像圖片即可撥通電話的手機。
理查德·佛羅里達《創意階層的崛起》對創客的定義是:創客是介入制造業的“創意階層”。無論是“超級創意核心”群體還是“從事與創意相關的專業人士”,都可能成為創客。創客的特點在于制作與分享:他們制作軟硬件相結合的作品,即“數字化DIY;創客通常是在線社群的成員,不僅在社群分享制作故事,而且分享源代碼、作品原型和知識產權,即開源和與他人共創造。
大部分創客都樂意分享他們的技術成果,并鼓勵其他人在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也是創客促進社會創新的路徑。特斯拉向所有人開放其專利技術。 創客們通常并不期待去替代主要的制造商,而是對主流產品進行補充,給予消費者更多創意和解決方案的選項。創客的目標是市場的長尾部分。創客的身份從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所引發的創新與投入巨大的公共或私人研發實驗室一樣重要。
從廣義上講,創客并不僅限于技術制作。制作的作品,可以是技術裝置、開源硬件或軟件、時裝、家庭裝飾,乃至任何可用于現實生活中的作品。在中國,創客的概念存在著泛化的趨勢,新聞報道中也提出一些諸如 “文化創客”“科技創客”“教育創客”的細分類別。正如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得兩者之間的邊界更加模糊,創客文化所鼓勵的是跨界交流,因此,從行業或技術背景去對創客群體進行區分的必要性或可商榷。
二、什么是創客文化
McCall將“創客文化”定義為:致力于個人制造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形成社群并不斷壯大的景象、氛圍。創客文化的使命在于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新中來,并把新的技術帶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創客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開源與分享,創客文化發展的現實意義也在于此。
創客文化擴大了創新主體,從專業科研人員擴展到普羅大眾,從實驗室走向車庫、創客俱樂部、創業咖啡室以及創客學校等社會空間;拓展了創新領域,從科技創新、企業創新拓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鼓勵來自不同背景的創客跨界合作,推動產業革新。
三、什么是創客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技術革新的驅動。Arduino、3D打印機等開源硬件的誕生使得DIY和定制產品的成本大大降低,為創客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濟發展的需求。互聯網+時代,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漸向現實社會覆蓋。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業態。
國家政策的推動。2015年3月,中國國務院先后出臺《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的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
推崇創新的社會環境。騰訊、海爾等企業、學校、圖書館和各類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基金,提供資助、成立創客空間、舉辦競賽和提供知識產權服務。
參考文獻:
[1]克里斯·安德森.創客:新工業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2年
[2]理查德·佛羅里達.創意階層的崛起[M].中信出版社,2010年
[3] 溫雯.“創客文化”的歷史圖景與未來路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 (8): 55-61
[4]付楊.對創客文化現實價值的思考[J].時代教育, 2016, (1): 98-99
作者簡介:
邊莉(1973~)女,漢,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服務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