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軒
摘 要:敦煌是一座蘊藏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寶藏,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一位重要的藝術家。在上世紀初的中國畫變革風潮中,張大千產生了一個藝術構想:他企圖上溯到唐以前的古代藝術中汲取養料,這使張大千與敦煌之間產生了一段特殊的恩怨是非。
關鍵詞:張大千;臨摹;變革;敦煌壁畫
張大千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最有成就的國畫大師之一,上世紀30年代,徐悲鴻就曾贊嘆“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在中國那一輩畫家中,是畫家中的畫家,不管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他每一樣都畫得好,是全才
張大千的藝術影響形成正是中國處在戰亂頻仍的時期,生于四川的張大千在早年許多傳奇經歷中就顯示出強烈的個性,1919年他流寓上海先后拜曾熙、李瑞清等名流為師,抗戰爆發前又混跡北平,頻頻爆出令畫壇名流瞠目的新聞,贏得了“南張北溥”的聲譽。
抗戰爆發后,中國的政治文化重心轉移到了大后方,張大千活動重心旋又經重慶迂回到了家鄉四川。為了在藝術上打開新的境界,在友人的建議下,張大千產生了對于敦煌藝術的向往,他萌發了師法漢唐壁畫的構想。
后幾經周折終于開始了他的敦煌之旅。1941年到1943年間,張大千對敦煌壁畫進行了大規模的臨摹工程,他率領妻子和兒子,又聘請藏族畫師組成了一支繪制工作隊,購置了工具和材料,分為兩個組開展工作。張大千自己親自負責人物面部以及手腳等關鍵部位的臨摹繪制,一組負責佛像次要部分的繪制工作,一組負責上色。風餐露宿,共臨摹壁畫276幅。
經過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張大千率隊廢寢忘食、風餐露宿,共計臨摹壁畫276幅。工程花費數額巨大,為了維持工作,張大千不停出售自己的作品來維持開銷。同時這項工作也為張大千帶來了多方面的收益,他的藝術獲得了新的升華,也積累了豐富的古畫鑒定經驗,特別是在蘭州、成都、重慶等地舉辦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在藝術探索之外,張大千還做了許多具有宏觀的文化史意義的工作:他對于現存洞窟進行考察記錄、做了編號,寫成了長達20萬字的《敦煌石室記》,對于一些學術問題進行了初步考證。也是在他與于右任、王子云等人的呼吁下,1943年國民政府行政學院在重慶通過決議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院”。可以說,張大千所做的工作對于敦煌藝術的保護和弘揚在客觀上的確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異族入侵時期如此關注民族傳統文化,引發了一個愛護、保護傳統藝術的潮流,在抗戰結束后到新中國成立前,張大千的社會影響達到一個高峰。
負面傳言,使他抱憾離開敦煌。但關于張大千與敦煌之間的一些負面傳言也隨之而來,甘肅地方官員和山西某些報紙指責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于是敦煌地方政府不得不對張大千下逐客令,張大千未能完成原計劃的臨摹工作,抱憾離開敦煌。1949年甘肅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七次會議對此作出結論:張大千在千佛洞,并無毀壞壁畫事情。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張大千在香港、臺灣等地舉辦展覽,周恩來,陳毅都曾過問張大千的回京問題,藝術界徐悲鴻等人也邀請張大千回京。1950年在北京舉辦敦煌文物展覽,其中的文字說明譴責張大千是“破壞了敦煌壁畫的罪人”,是“盜竊與破壞敦煌文物藝術的帝國主義的強盜和國內外反動派”。正在印度辦展的張大千得知后最終放棄了回歸大陸的打算,可以說,同樣也是敦煌的緣故使張大千沒能在新中國成立之時繼續他的藝術影響。
1950年初,張大千應老友羅家倫之邀前往印度舉辦展覽,同樣是由于敦煌佛教藝術淵源的緣故,張大千在印度的展覽非常成功,這為他的藝術走向國際打開了一條通道。1952年,張大千由香港遷往阿根廷,開始了他的游歷旅居生活。后來張大千轉赴巴西定居,再后來到了美國。移居海外的張大千頻繁在日本、法國等國家舉辦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覽,他把自己的藝術與敦煌藝術捆綁在一起,走向世界,所到之處,轟動一時。
會晤畢加索“藝術界的巔高峰會”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經由張大千的臨摹和傳播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在海外掀起了一股以敦煌藝術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熱。其中與藝術大師畢加索的會晤,更成為東西文化交匯的標志性事件,被西方報紙譽為“藝術界的巔高峰會”。敦煌藝術為張大千贏得了國際聲譽,張大千的行為也在客觀上為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傳播發揮了作用,二者又進入相輔相成的時期。1976年張大千葉落歸根,攜家人返回臺灣。“文革”結束后,大陸傳統文化開始活躍,1982年兩岸關系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大陸對于張大千的藝術重新開始關注,這可以視為張大千與敦煌之間關系的一個轉機。以此為契機,張大千開始與大陸文化界恢復交往活動,同年為家鄉書題“內江縣志”,后來四川省內江市政府重建張大千故居并擬籌建張大千紀念館,可惜張大千于1983年病逝于臺北,此前張大千已將62幅臨摹壁畫捐贈臺北“故宮博物院”。
許多人通過張大千的畫作認識敦煌的壁畫,并為這沙漠中寧靜卻躍動的美而感嘆。陳寅恪評價張大千的敦煌行說:“實能在吾民族藝術上,另辟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更無論矣。
參考文獻:
[1]張大千.談敦煌壁畫
[2]陳瑞林.中國現代美術史
[3]饒彩玉.敦煌壁畫的臨摹歷程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