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存
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加以理解和發展,讓學習者觀察和認識周圍世界最簡單的數量關系,建立情境與一般法則的聯系,真正使數學運用成為學生生活和思維的組成部分。
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明確提出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具體學段目標中問題解決方面要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情感態度方面也要求學生“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能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以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布魯納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重視兒童是如何在頭腦中表征所學的概念和觀念的,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也叫作“表征”(representation),兒童在小學階段(三歲至七歲兒童)是依靠在頭腦中利用視覺和聽覺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嘗試借助映像解決問題。他認為經驗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認為學習者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對輸入的新思想進行組織和重新組織。數學的學習是一種發現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的經驗是認知的基礎,如果沒有學習的經驗作為保障,學生的學習將是無從談起的,只能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在學生的認知上無法形成新的認知,也無法使學生對新的知識進行合理的歸納存儲。所以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是必要的。下面從現狀和實施過程兩方面做一闡述。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現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教學往往還是以書本上的知識為主,以教師為主導,教條地使用課本,不注重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而學生也只是教師怎么教就怎么做,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創意。反饋在練習中,學生對于教師教學過的內容能較熟練解決,但對于稍有變化的題型卻顯得茫然不知所措,不敢下筆,生怕做錯了什么。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相關的數學知識也不知道如何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學生的創新意識極其淡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在教學中貼近生活化,是每個教師迫在眉睫的責任。 2011年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教材改變以往陳舊的教材編排形式,全書以鮮艷的生活情境圖片為主,在練習的編排上也是對例題進行了變化。從這些改變可以看出小學數學的教學已經向生活化教學改變。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從哲學的角度指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通過我們的感覺和經驗構造我們的學習,也就是人類適應經驗的過程,是知識增長的過程。”當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系才能讓數學更有趣,也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樣可以摒棄以往數學知識的抽象和枯燥性,讓數學知識變得靈動和生活化。例如教學”折線統計圖“,教師提前調查本地的天氣狀況制成本地的氣溫折線統計圖,學生看到是本地的氣溫變化,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能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點掌握得更好。
(二)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的意識
數學生活化不僅僅體現在教學例題時引用生活中的問題,而是在教學中時時處處與生活實際聯系。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盡量多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除了植樹過程中有點數和間隔數的關系之外,還有哪些方面也存在這種關系呢?學生通過從書本上尋找點數和間隔數,慢慢在教室中尋找,課桌之間、暖氣片、窗子、燈……
(三)在生活化中運用數學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后,讓學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角色活動中熟練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例如上完“小數的認識“,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扮演售貨員及購物過程,體會各種物品的價格的讀法,加強數學的應用。學生通過在整個角色扮演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加強了學生對小數的認識,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數學的美和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數學是思維的藝術,要想讓學生的思維有所發展和進步,就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的教學中,他們的思維才能真正動以來,才能時時處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好的發現和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是良性循環,帶來無可替代的收益。一旦學生發現自己能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就會受到很大的鼓勵,更加積極投身到數學的學習中來。
【作者單位:隆德縣第一小學 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