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從何而來?來自于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如何通過學生的道德實踐和生活實踐,讓學生得到自我教育,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化”,其實困難挺多,如教材文本引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課時很短組織不了實踐活動、資源缺乏感動不了學生的情愫、停留于說教內化不成習慣和規則......這些都成為制約品德課堂“生活化”的瓶頸,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構建生活化課堂,讓品德教學在生活化情境中綻放其生命力,正是小學品德教學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平時的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開發家庭生活資源,讓課堂充滿“生活化”
對于農村學生而言,想要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持久的穩定性,就得因材施教。教學得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身邊開始,而家庭生活資源是強有力的課程資源。雖說學生生活在家庭之中,可是對家庭的認識只停留在家庭的表面,所以家庭資源可開發和利用的方面對教學的幫助就更為重要。如在上《我的家》一課時,讓孩子在家中觀察父母一天的活動,由于父母的辛苦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中最能捕捉父母辛苦的影子,孩子們通過觀察,驚奇地發現他們平時沒注意的細節,這些小細節蘊藏著父母對家的一份濃濃的愛意。課堂上,我以我是小主人為主題開展活動,讓學生寫出今天最想要做的事,如在家經常幫媽媽端茶遞飯、幫爸爸捶捶背,從而引導學生學會一定的家務活及關心體貼家人的方法。還可以讓家長協同準備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幫助孩子精心地準備自己難忘的家庭故事。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愉快地分享家庭故事,感受故事中濃濃的親情和家庭生活的溫馨。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兒童的家庭生活具有多姿多彩、豐富廣闊的特點,品生課教學必須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地去經歷,去感受,去體驗,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讓兒童的心靈變得敏感細膩起來。
二、開發學校生活資源,讓課堂充滿“生活化”
學生每天背著書包來學校中,學校有朝夕相處的同學和老師,有美麗的草坪花園,有他們揮灑汗水的操場活動室,有他們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教室和實驗室,校園是他們的第二個家。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都在校園中發生,他們成功和失敗在校園中經歷,學校也應成為我們品德教學活動最顯性的資源。例如在學習《課間活動守秩序》前,發現很多同學總是在課下發生磕磕碰碰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一年級的學生上完一節課后非常急切想到教室外面去放松,去玩耍,因此他們不論是在樓道中還是樓梯上都是毫無秩序的亂跑,這個問題非常突出,并且很普遍。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用攝像機將學生課間活動的情況錄制下來,作為課堂教學的背景素材,教學中通過正確的引導和組織,師生就圍繞這段錄像進行了很深入的分析,學生在看到自己在錄像中的表現時,他們也為自己進行辯解,可是就是他們的辯解暴露了自己存在的困惑。之后我引導學生針對現象而不批評某個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意見的交流,一年級的小孩盡管小,但是同樣有他們的思想和認識,同樣能判斷出哪些是正確的,以及那些不正確的,應該怎樣做。通過后來的實際觀察表明,學生在課間活動的秩序有了很明顯的改觀。
三、開發自然生活資源,讓課堂充滿“生活化”
讓孩子走進自然,感受自然,比教給他們關于自然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感覺這個世界遠比知道和了解這個世界重要得多。當我們對某一種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聯系,我們就會產生從更深層次去關心它的責任感。如:《找春天》這節課。我認為尋找春天這個主題是以兒童與自然為軸線。讓學生從自然景物變化,以及人類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征,體會季節變化對人的影響。大自然永遠是學生最好的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習也是他們最快樂的事情,教學前帶領學生在校園,通過看、聽、聞、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和尋找春天。在課堂上學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學生盡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發現的春天的變化。
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環境中,從細小的地方去發現春天,啟發學生把平時發現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出來,比如繪畫、手工制作等。讓大家互相欣賞交流,進一步了解春天的特點,春天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既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之,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歸兒童生活,才能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因此,小學品德教育要體現教學生活化,把教學的內容回歸兒童的生活,讓教學情境創設再現兒童生活,在教學中活動體現兒童生活,使課堂文本內容與兒童生活構成一種互補關系,讓兒童在生活中體驗、感悟品德教育,促進兒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統一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 南京市棲霞區靖安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