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斌斌 項清
在實施科教興國、素質教育的今天,德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及日常生活,體育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來得到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及深層次的表現(xiàn)。其內容不僅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還包括情感、意識、行為、個性等多方面特征。當前的在校學生,正是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一方面對社會、人生和自我開始有所認識,另一方面,其個性心理并不成熟,在諸如人生觀、道德觀、審美觀等方面渴望得到有益導向,德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對學生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方向廣等特點,它可以對學生進行紀律嚴明、文明禮貌、團結合作、艱苦奮斗、個性發(fā)展、愛國主義等思想品質的教育,同時發(fā)揚遵紀守法、團結拼搏等優(yōu)良的品德,在增強體質的大前提下,完成德育的目標,進一步滲透德育,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前提下,只求成績、不顧品德的教育理念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德育為先”變成了教育的主流,新課標的實施,使學校體育工作也有了重大的調整,在體育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較之以前也有了許多轉變,具體有:
一、德育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在強調學生活動過程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更注重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并在課程目標中提出: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將:(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xiàn)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2)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發(fā)展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在學習領域目標中提出:(1)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fā)展的關系;(2)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3)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式調控情緒;(4)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體育教學已經不僅僅是育“體”的一種手段,也是育“德”的一個過程,通過體育教學與學生練習,使學生掌握必備的體育技能,身體得到充分的鍛煉,轉變教條式的教與學,以“德”將師生、教學緊緊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既增進了健康,更學到了團結合作、堅強勇敢等重要的意志品質,學生也更為主動,體育與德育也更得心應手。
二、主體地位的轉變
舊的體育教育材上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教材內容應充分考慮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對體育的愛好。小學生對體育活動具有廣泛的興趣,喜歡游戲,善于模仿,愿意在教師的帶領下參加集體活動。這段話是對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舊理念的真實寫照。大量事實證明,被動的學習只會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而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課程標準》很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體驗,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課程評價中突出了這一點:《標準》把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情感表現(xiàn)與合作精神納入學習成績評定的范圍,并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同樣如此。體育教學中,既要完成體育技能的傳授,也要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更要滲透德育,讓學生的生理、心理得到發(fā)展,看似復雜的目標,其實是對體育教學內涵的總結,將課堂交給學生,精講多練,讓學生發(fā)揮自我創(chuàng)新、通力合作的精神,變被動為主動,這樣的體育課堂既生動,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對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德育內容的轉變
近幾年,國家級各省市對《中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準則》做出了修改,與之前刪除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這一條時引起的全國大討論不同,現(xiàn)在的修改顯得更加貼近時代的發(fā)展。教育專家一致認為,這樣的做法不違背社會道德規(guī)范,適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體現(xiàn)了更多的人性化,是正確的。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隨著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改變,思想品德教育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比如說,以前在體育課上,比較強調隊列練習,在隊列練習中也滲透了德育,有教師也對此作了闡述:“隊列和體操練習不僅對學生身體姿勢和空間知覺的基本訓練,同時也是一項嚴格的集體活動。它要求學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協(xié)調的動作,從而培養(yǎng)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朝氣蓬勃的集體主義精神,發(fā)展應變能力。”在其中,強調了隊列練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紀律性這和《新課程標準》中淡化技術、技能以及隊列練習的新理念有些不同,也和現(xiàn)今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左。紀律的教育只是體育教學的一部分,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僅僅以這個對學生進行訓練顯然是不夠的,只能是作為全部課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畢竟體育課的根本目標仍是掌握技能,增加健康,所有的環(huán)節(jié)必須緊緊圍繞在這個目標周圍,德育也是一樣,讓德育與體育教學完美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體”與“德”得到升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對體育有更深刻的認識。
四、德育意義的轉變
由于在《新課程標準》中,把心理健康領域作為學習領域之一,從而更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僅能體驗、學習到傳統(tǒng)思想品德教育所具有的遵紀守法、助人為樂、勇于開拓、關心集體、友愛同志等良好品格,而且還拓展到了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愛護動植物以及更高層次的承受挫折、陶冶情操、個性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等方面得到熏陶,使得學生在上體育課時不僅生理上得到了鍛煉,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教育。使得學生今后走上社會后,不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更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中的德育不再是紙上談兵,從技能的傳授到練習,始終貫穿其中,讓體育教學更加深入,從身體進入意識,讓德育也更加實際,不是空口說出的某某精神,而是通過行動得到可驗證結果的實踐,讓學生體驗到體育的意義、德育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教學目標明顯了,針對性加強了,學習內容豐富了,德育在體育課上的滲透也變得更輕松了。
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依然是體育教學始終不變的主題,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與實踐,體育的內涵將更豐富,德育的滲透將更全面,強壯的體魄與健康的心理也將成為學生最寶貴的財富。
【作者單位: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斜塘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