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莉
到了三年級,學生的作業和作文中會陡增出非常多的錯別字,這種現象的出現讓原本自覺優秀的孩子們產生了嚴重的挫敗感,挫傷了他們學習漢字的積極性。那么,三年級學生錯別字陡增的原因何在呢?對此,我就此問題進行了長期觀察,并多次請教三年級語文老師,尋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學習重點的轉移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錯別字陡增的主要原因
(一)學生:低段到中段的鴻溝——從識字到句篇練習的轉移
在一、二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以學習生字詞為主。學生學習語文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在認讀漢字、學寫漢字、組詞和造句上。在課堂上,學生用一大半的時間學習分清漢字結構和如何書寫漂亮,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也識記得特別牢固。加上一、二年級漢字筆畫較少、識字量不大、形近字和同音字出現得少等現象,整個低段中學生對漢字的掌握力度是不錯的。但到了三年級,學習的重點發生了轉變,學生不僅要應付比以往更多的生字詞(這其中還包括越來越多的同音字、形近字等),而且還要更多地學習閱讀方法和作文方法,這讓他們一下子無所適從。
(二)教師:教學重點的改變——從識字教學到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轉移
作文教學的出現也大大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從內容編排來看,蘇教版三年級教材比二年級每學期都增加了一個單元,這不得不讓老師在課堂上縮減識字教學的時間。加上二年級中的寫話教學完全是一個雞肋,由于分段教學和部分二年級老師對寫話訓練未重視等原因,剛進三年級的學生語言運用上可能只停留在造句上,同時也不得不挪出更多的時間來教學作文,無意中又減少了識字教學的時間。
由此可以看出,三年級語文學習內容的增加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重點的轉移是三年級學生出現錯別字的一個重要成因,識字教學的手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仍不可放開。
二、學生的心理、習慣和漢字辨析的矛盾——錯別字陡增的重要原因
(一)學生心理與漢字辨析的矛盾
學生心理特點:三年級學生正處在成長期,他們的認知和思維還處在發展階段,影響識字寫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1.感知不精確,辨析不準確。如在教學 “滿”“茫”兩字時,必須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結構,如若直接放手,學生易把結構寫錯;又如“舞”字不經強調,學生易把四豎寫成三豎;“蔥”“燒”“底”三字容易少寫一筆等。2.感性認識仍占主導地位。學生的思維是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三年級的孩子理性認識非常薄弱,歸納理解能力弱。他們在識字過程中對漢字的記憶是孤立的,并不能像成人一樣在腦海中自動歸類,因此,隨著識字量的增多,他們就很難把所學過的孤立的符號一個個記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五六年級,學生的理性思維逐漸成熟,學生能利用多種歸納方式學習漢字,作業中的錯別字反倒減少了不少。這正是三年級成為錯別字高發群體的一個重要原因。3.思維定勢。這一方面表現為學習過的字影響生字的學習。如 “一般”受“船”的影響寫成“一船 ”;“飄”字學生易把左邊部分寫成“要”;“爬”字“爪”字會寫成“瓜”字;寫“晚”字受“兔”字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同音字、形近字之間的互相影響。如,整個三年級學生都很難搞清楚“在/再”“做/作”兩組字;寫“憂愁”時用單人旁的“優”,原因是對老師的優良等第很熟悉;“外/處”也常用錯;把“眠”字寫成“眼”字;寫“怪”字時受“徑”字影響等。
因此,書寫漢字時不僅要求學習者具備準確而完整的知覺,牢固的記憶,還要求具備精密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這無疑是一種高要求。
(二)學生不良習慣對漢字學習的影響
另外,三年級學習內容增加,作業量增多,學生忙于完成作業,一些尚未穩固的學習習慣就會被動搖,在作業中會出現以下現象:1.急于求成。2.粗心大意。3.缺乏責任感。這些現象在學困生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些,是他們的作業中錯別字連綿不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字量增加,同音字、形近字增多與學生缺乏歸類意識和能力的矛盾——錯別字陡增的催化劑
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生已積累了1500個字,要求會寫的也約有1000個字,一方面,在這些漢字中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比例逐漸增大。如飄-漂、壯-狀、厲-歷、濤-滔、再-在、豪-毫都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貸-貨、招-召、釣-鉤、辮-辯等也是作業中的錯別字常客。另一方面,三年級學生處在過渡階段,他們的學習自控力和主動性不夠,不會主動去歸類自己的錯別字,建立錯題本等。即便有些學生有心,但是他們缺乏解決難題的毅力和科學方法,也無從下手。三年級學生錯別字呈現高峰和他們缺乏歸類意識和能力相關。
四、“多認少寫”的教材編排模式——錯別字陡增的催化劑
從語文書的編排上來說,每冊語文書都分一類字和二類字,其中一類字要求會讀會寫,二類字只要求會讀。這種“多認少寫”的教材編排模式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強化了對一類字的記憶,能讓學生盡快進入閱讀模式。但通過低中段生字表的比較會發現:學生進入中年級所學的大部分生字,與低年級所掌握的大量生字不是形近,就是同音,這雖是編者的好意——希望學生在識字與寫字上能呈現螺旋上升。但在學生心里,他們自覺“認識”這些漢字,因此便不再像低段學習生字那樣在腦海中進行字形拆分、重組的練習,甚至在老師講解過程中也忽略聽講,使得這部分漢字只停留在記憶的泛化階段,尚未建立字義、字音到字形的心理聯系,臨到書寫時不是缺點少橫,便是同音字形近字用錯。
由此可知,三年級錯別字陡增是有根可循的,只要我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多發揮一些教育智慧,多和同伴探討學習,肯定能幫助孩子減少錯別字,重新建立孩子學習漢字的積極性,減少家長的擔憂,也提高老師批改作業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