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當今中國教育教學的客觀現狀引發(fā)了中小學小班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推動了我國中小學教育與管理的持續(xù)發(fā)展。本文通過對一名特殊學生的案例分析,通過實踐研究,使得特殊學生在小班化教學中獲得學習的信心。
一、特殊學生的案例
我的課堂有一名學生,課上不學,課下?lián)v亂,可謂是讓老師和同學都感到頭痛。我作為他的英語教師,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擺事實、講道理中失敗。面對這樣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學生,我該怎么辦?據我的初步分析,他學習英語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耐性,聽不明白就放棄學英語了,根本原因在于對自己信心不足,基礎太差,落的英語知識太多。我決心更加深入地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關愛這名特別的學生。首先,我了解到他的家庭,還有以前的學習情況,因為他父母忙于工作,疏忽對他的教育,長期生活在一個無人關愛的世界,加上學習的不如意,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其次,孩子畢竟還小,渴望被關注,所以靠闖禍惹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加上性格怪異,逆反心理嚴重,又特喜歡新鮮刺激的玩意兒,根本分不清是非!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現象。
在了解這樣一名特殊學生的情況之后,我對自己說不能放棄這個孩子。如果放棄了,也許他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很難挽救了。“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這是英語教師神圣的職責。所以即使是像他這么令人頭疼的孩子,也不能輕言放棄,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用深厚的愛去感化他,用實際行動感染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他的信任。
二、特殊學生在小班化課堂中的實踐研究
1.優(yōu)生輔導,幫助完成學習任務。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也就是讓學生教學生,“即知即傳”。學生一面學,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時比教師大得多。這一點在成功案例中我吸取了經驗。我主要對班中程度不一的學生編成一個由4人組成的學習小組,組內成員通過合作交流學習,以強帶弱,分組訓練,分組輔導,互相促進,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更多學習機會,更多鍛煉自己綜合能力的機會。這樣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特殊學生上課注意力最難集中,上課時思想不是開小差,就想睡大覺,同時動手能力差,有時懶得做作業(yè),有時想做又不會做。在小班化教學中通過合理分組、排座,組成學習小組,要求優(yōu)生隨時隨地關愛特別學生。既密切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師起不到的作用。這培養(yǎng)了特殊關愛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與健康的競爭合作精神。
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使特殊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感受成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能調動特殊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Do you like pears?”這單元時,設計一個當小記者的任務,讓優(yōu)生先教會,特殊學生帶著信心饒有興趣地通過采訪完成了調查表。這樣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特殊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
2.合理評價,激發(fā)特殊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發(fā)特殊學生智力、挖掘其學習潛能的鑰匙。他之所以學習有困難,是因為他受家庭、學習習慣的影響,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我可以運用符合小班化教學方法,去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如五官體驗法、游戲法、嘗試法、動操作法等,讓他投入到有角色、有情節(jié)的游戲活動中去,通過和老師一起“說一說、聽一聽、摸一摸、聞一聞”等多種感官的體驗,在情景交融中喚起學困生對學習的興趣。例如,5B unit6單元中,學習touch your feet with your hands時,我發(fā)現張振學習時對邊說邊做十分感興趣,于是當機立斷讓他來表演,效果很好,激發(fā)了他學習英語的興趣。
他上課時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我將教材化難為易,化多為少,精講多練,用短暫時間達到最佳效果,課堂上盡量創(chuàng)造愉快的氛圍。有時他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開口,我盡量將難易適度的問題去問他;叫他到黑板上寫有把握的句子;朗讀事先已讀過多遍的課文。當他回答正確時,我總是面常笑容地說:“Very good!”他往往因得到這兩個單詞而激動,不知怎的,我自己的心理也翻騰起來。這樣他開口的習慣慢慢地養(yǎng)成。一學期下來,這名特殊學生參與意識大大地加強,消除了畏懼心理,為了延長他上課專注的時間,我常結合課文做些游戲,教點歌曲,聽聽錄音,講些有趣的小故事等。
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不能一味地以分數來衡量。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評價標準應建立在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講究評價標準的相對性,對于特殊學生要積極捕捉其身上的閃光點,只要有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表揚。張振這名特殊學生經過一學期努力后,由低層次跨越到高層次,我給他設立“超越獎”。這對他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三、結語
你的課堂有沒有一樣需要特別關愛的學生。請老師堅持一點,不要放棄。雖然道路曲折,只要有信心不放棄,特殊學生經過你的特別關愛會不一樣的,你不能拿特殊學生與學優(yōu)生比較,只要他們有進步就應該看到曙光。這是自己的一些看法,通過對這名特殊學生的研究,使我堅信自己的教育理想——“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宿城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