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塔
小學生閱讀活動是他們語文學習的重要基本環節。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無論是對學好本學科,還是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理解,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針對我國當前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問題,我們有必要從閱讀興趣、朗讀技巧、閱讀方式等角度出發,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出自己的思考:一是補充具有時代氣息的閱讀內容;二是改進與優化教學計劃;三是進一步革新閱讀教學方式。
小學生閱讀活動是他們語文學習的重要基本環節。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此,我國大批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推出了一系列自主閱讀教學等教學方法,并在閱讀技巧、朗讀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深入的完善,從而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反觀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一、我國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閱讀教學,就是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文章,使學生學會讀書理解,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陶冶思想情操,培養審美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其工作核心是培養學生理解、感受、分析、評價的能力,并通過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培養他們的探索、創新意識與能力。但是,仔細分析我們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以發現依然存在嚴重的問題,課堂學習存在高消耗、低效能的現象,學生學得消極、被動,閱讀能力提高不理想。盡管廣大語文教師也不斷努力探索,閱讀方法也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在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方面依然不盡人意。
1.閱讀內容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目前小學閱讀教材繼承因素太多,無形中造成淡化,甚至忽略與社會發展相聯系,時代氣息不足,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不利于閱讀興趣的培養。比如,小學六年級第一學期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有32篇文章,精讀課文有16篇,略讀課文有12篇,剩下的4篇是選讀課文。課文的內容每3或4篇為一個主題類型(主題單元),并在其之前設有“導讀”的內容。但是,這些文章以 “真愛家園”“熱愛祖國”“輕叩詩歌”“藝術審美”“心靈之歌”“走近魯迅”等名人為主題的,卻沒有體現時代特征的內容,比如與當今社會科技發展就有明顯的脫節。眾所周知,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信息時代,高科技飛速發展,并因此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觀念、方式,但是教材中關于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變化這種社會現狀涉及較少。有學生反映,語文閱讀內容枯燥無味,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應用。這也是他們普遍出現“厭學”情緒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不注重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
習慣成自然。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法寶。培養學生快速、高效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比如靠口誦讀、邊讀邊想、邊讀邊做筆記、抓住重點句段背下來等等。但是很多教師雖然注重學生閱讀技巧,卻忽視了這些朗讀習慣的培養。比如《詹天佑》這篇課文篇幅較長,部分重點段落如4到6自然段等需要背誦,但是有些學生通篇采取默讀的方式,課文遲遲背誦不下來。而且在朗讀課文時,學生沒有將眼、口、耳、心、手一起用,不能加深對關鍵詞句的記憶和對文章的理解,嚴重影響了朗讀效果,不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又如,《懷念母親》一文課后要求找出對“母親”思念的語句,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但是學生只顧朗誦,沒有對文章勾畫圈點,讀完也沒能找出相關語句。因此,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對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至關重要。
3.閱讀教學方式比較傳統落后
毋庸諱言,時下不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比較傳統,沒有與時俱進,不能充分發揮網絡媒體教學的優勢,照本宣科現象非常突出。其實,隨著多媒體教學的飛速發展,可以通過教材內容為學生設置情景閱讀,化文本抽象的文字信息為具體可感的形象,使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深化理解,增強記憶效果。但是,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很多小學依然是采用傳統的閱讀方式,這樣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也難以集心、口、耳、目、手于一體,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技巧。
二、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幾點思考
下文將以小學六年級人教版語文閱讀教材為例,針對上述存在的諸多問題,從閱讀興趣、朗讀技巧、閱讀方式等角度出發,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出自己的思考,旨在與廣大同行們商榷。
1.補充具有時代氣息的閱讀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一”是指教材內容,“三”是指課外的東西。這話鮮明地強調了課本學習與課外生活尤其是與時代現實的聯系。針對現行小學語文教材脫離社會生活的現象,我們應該積極補充課外閱讀教材內容,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創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做好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補充一些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文章,以及一些科技最新發展與應用的材料,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閱讀的積極性,并有利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培養審美意識。比如,教師提供一些涉及現代社會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像建筑物、信息技術、競爭與合作等等,賦予閱讀材料現代意義上的標志。如《跨越百年的美麗》講述了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提煉,發現了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放射性元素鐳。對于很多同學而言,化學元素距離日常生活很遠,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比如“天宮號”系列、電視技術革新、智能手機等等信息,乃至國際社會對于核問題的重視程度等。這樣,一方面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習興趣,發展自主閱讀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對于百年之前居里夫人的貢獻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又如《窮人》贊美漁民桑娜與丈夫的美好愛情,我們也可以用現代的人和事來補充,因為美麗與善良在任何時代都是光輝燦爛的,我們在不忘經典的同時也要學會欣賞當代的真善美。
再有,關于環境保護與資源浪費的現狀,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現實的調查數據,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認識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樣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小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文閱讀能力。
2.改進與優化教學計劃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還應改進與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認真落實教材要求。比如,人教版閱讀教材中有“口語交際·練習”“日積月累”“趣味語文”“交流平臺”等欄目。教師應該根據這些教學任務制定教學計劃,設置問題情景,給學生一定溝通交流、學習探討的時間,從而有利于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如《北京的春節》一課,依據課文內容對作者筆下“北京春節”的場景進行講解是相對枯燥的,抽象乏味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授課情況給予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引導他們互相說一說:“當地的春節有什么風俗”“與北京的春節有什么不同”……之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進行“互動評價”。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思維的活躍度,還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實現課堂有效性的大幅度提升。
同時,為學生布置“詞匯積累”的學習任務,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因為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只有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詞匯,才能提升語言能力,從而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此外,要合理掌握學生朗讀、默讀、背誦的環節,并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集手、口、目、耳、心于一體,在閱讀過程中對關鍵詞句進行勾畫,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效率。
3.進一步革新閱讀教學方式
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并結合我國的教學特色,積極倡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不斷地完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以有效地發展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是我們當前應該努力的方向之一。因此,教師在改革與優化課堂教學策略的同時,也應該做到:首先,增加課堂活動環節,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理想》一課,教師可在學生熟讀原文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朗讀,在活潑的齊讀中,感受詩歌的音韻婉轉,達到輕松背誦的目的。進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自己的理想”,然后嘗試“寫下來”,并在班級中進行分享。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為閱讀內容制定特殊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三維閱讀空間,有利于學生身臨其境,盡快融入文章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如《紫藤蘿瀑布》《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師就可制作教學課件,搜集紫藤蘿繁茂生長的照片、各地民居圖片進行展示,吸引學生的興趣,通過生動真實的圖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學生思維。
此外,教師應該積極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并不斷借鑒其他教師成功的教學經驗,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實驗,進一步豐富閱讀教學方式,比如充分發揮自主閱讀、快速閱讀、整體閱讀等,為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有效性,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做好準備。
三、總結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利于其他學科的深入學習。但是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朗讀技巧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所以,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詔安縣秀篆鎮中心小學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