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長麗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方興未艾,并幾度出現了“教改熱”。從李吉林“情境教學法”的產生到魏書生“自學六步法”的全面推廣,再到如今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可謂“絕招”迭出,“新法”競舉。一時間,許多語文教師被這些“妙法”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執法”是好。那么,語文究竟該怎么教,教什么呢?葉圣陶先生說:“何以為教?貴窮本然。化為踐履,左右逢源。”于永正老師說:“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得簡單,就是識字、讀書,就是朗讀、背誦,就是教他們寫作文。”全國特級語文教師薛法根說:“學會有選擇放棄,追求深刻的簡單。簡單就是快樂,簡單就是幸福?!?/p>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簡化課堂,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了教學的三維目標。尤其提倡多讀書,少做題,主要目的就是減輕學生的負擔。其實,無論是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還是魏書生的“自學六步法”,都沒有背離把課講得簡單些這一教改方向。只是有些教師在推廣這些教改成果時,產生了誤解,以致在教學中頭重腳輕,失去了平衡,自己駕馭不了自己,使語文課由一棵大樹變成了一座大山。是啊,語文教學還是簡單點好!我們應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
一、簡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
我曾經聽過一位老師在上蘇教版三年級課文《荷花》第一課時時,用多媒體出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真朗讀課文,做到字字入目,讀通語句,標出自然段。
2.在文中圈畫出含有生字的詞語,注意讀準“蹈”“脹”的字音,特別是多音字“骨”“挨”,關注“蓬”的字形。
3.聯系生活實際或查字典理解“挨挨擠擠”“蓮蓬”“飽脹”“了不起”“翩翩起舞”“仿佛”等詞語的意思。
4.正確朗讀課后練習中的幾個詞語,并認真寫兩遍。
5.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是怎樣寫荷花的?
……
老子云:“少則得,多則惑。”語文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時應遵循這個原則,即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少些,單純些。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個不變量,目標越多,每個目標所分到的時間就越少,勢必是“水過地皮濕”,什么都想抓,結果什么都沒抓住。我們應提倡一課一得,即一節課目標要集中,任務要單一,要求要明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有所得。
許多語文教師常在公開課后總結教訓說自己本節課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在某某環節上花時間太多,以至于后面安排的內容只能草草而過。平時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常占用學生的課間10分鐘,結果搞得師生都疲憊不堪,而且學生怨言頗多。這都是由于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是貪多求廣,“眉毛胡子一把抓”。
簡化教學目標,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精選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即識(識字)、寫(寫字)、讀(讀書)、背(背誦)、作(習作)、說(口語交際)、習(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七個字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是現代人必備的語文基礎知識與技能。
二、簡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程序
當前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學過程過于“繁忙”。一節語文課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又有學生的合作交流;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既要深入解讀文本,又要超越、拓展文本。為了體現多學科的整合,有的教師還在課上讓學生畫一畫,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沒有把課文讀通讀順,就開始忙著小組討論;在小組中還沒說上兩句話,就又開始集體交流,暢談感想。由于讀書一掃而過,因而對文本的感悟也只停留在表層,淺嘗輒止,根本談不上超越文本。那些流于形式的唱、畫、跳、演則既占用了學生潛心讀文的時間,又使得課堂秩序一團糟。
比如一位老師在執教蘇教版三年級課文《荷花》第四自然段時,她這樣做的:
1.播放課文第四自然段錄音。
2.師:想不想與錄音機中的阿姨比一比呢?想就自己多練一練吧!
學生自讀課文。
師(過渡):“聽了同學們的朗讀,看到這些楚楚動人的荷花,老師也陶醉了,覺得自己好像也變成了一朵荷花,在陽光下舞蹈呢!讓我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吧!”(學生離開桌子自由跳舞)
3.分角色活動——幾個人佩帶荷花頭飾朗誦,幾個人胸帶大荷花圖片上臺表演;其他同學配合音樂臺下表演。
4.內化感悟。
這次讓我們閉上眼睛,陶醉地想一想這時又有哪些小動物過來和大家打招呼?他們對你說了什么呀?”
學生小組內交流。
5.齊讀課文第四小節。
師(過渡):荷花是那么的美麗動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難忘,我們陶醉了,面對這么美的荷花,你們一定會忍不住贊美它的,說一說吧!
6.多媒體出示說話練習:?。『苫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學生動手把看到的荷花、心中的荷花畫下來。
……
簡單扎實的語文課堂應是能拿出成塊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的課堂,它的教學程序往往簡單明了,有時僅是“讀書——質疑——交流——解惑”的過程。像這種去除浮躁、返璞歸真的教學程序才是學生所需要的。
【作者單位:灌南縣六塘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