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一般來說,教師都不喜歡做班主任,因為班主任不僅要教好本學科知識,還要管理好班級。一個班級少說也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所以統一管理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我雖然有著多年的小學班級管理經驗,卻也有些頭疼。自從學校開展“美美娃”積分評比活動,我發現在班級管理中運用這種比較新鮮的模式――積分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積分卡細則
當拿到學校下發的“美美娃積分卡”,我定好積分卡細則。
1.明示積分卡積分方法
剛開始告訴學生這個構想時,學生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小學生本身就活潑好動,充滿了激情,這個“美美娃積分卡”的實施幾乎得到了所有學生的支持,大家都嘰嘰喳喳討論著,充滿了期待與渴望。很快,一個問題出來了:積分卡怎樣使用,怎樣積分?面對學生的疑惑,我明確告訴學生,我會給每人分發一張可愛的卡通樣式的班級積分卡,學生一旦有出色的表現,無論是學習上的進步,還是生活、衛生、紀律上的進步,都會酌情得到1-2分的積分,所得積分會及時落實到積分卡上,每到一定的分數,積分卡還可以升級,學生積分多了可以隨時兌換。關于具體的積分規則,我結合《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制定了以下規則:
(1)學習:(積分情況由各科任教師及課代表統計)。作業按時完成且字跡清晰,出錯率低于20%的,積1分,作業超量完成,字跡清晰,且正確率100%的,積2分;
考試成績不及格進步到及格,積1分,及格進步到良好,積2分,及格直接進步到優秀,積5分;在學校組織的各項競賽、比賽中取得良好成績,積2分,取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積3分;在市區組織的各項競賽、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積3分,取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積5分;
(2)紀律:(積分情況由任課老師、值日班長統計)。只要一天不出現上課說話、打瞌睡、開小差等違反紀律的情況,積1分。
(3)清潔:(積分情況由值日組長統計)。按時認真打掃衛生,保持教室良好衛生,積1分;在職責之外幫助其他同學打掃衛生,并保持教室清潔,積2分。班級獲得流動紅旗的積分獎給本周的勞動之星。
(4)其他:(積分情況由小組長、任課老師統計)。愛護公物,衣著大方談吐文明,禮貌待人的同學積1分。為班級或學校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得到學生、教師認可,被老師表揚,積2分。
2.“積分卡”兌換方法
其實,學生對于積分卡式管理的關注,不僅僅是其新穎的形式,更是“積分”帶來的好處,也即積分可以兌換什么。因此,班級積分卡的兌換方法一定要明確,要科學。我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以及我校實際,制定了兩種兌換方案:兌換實物獎勵和兌換虛擬獎勵。
(1)兌換實物獎勵。學校比較支持和贊同,拿出了一些經費,經過再三考慮,購置了文具盒、筆筒、鉛筆、水杯等實物獎勵物品,并告知學生積分兌換實物獎勵的兌換方法:
(2)兌換虛擬獎勵。有些學生并不在意得到的實物獎勵,所以我又設置了積分兌換虛擬獎勵。虛擬獎勵包括:15分可以兌換小組長一職,20分可以兌換班長助理一職,40分可以兌換班長一職,50分可以做班主任助理。當然,兌換這些“官職”都是有期限的,一般是半個月,或者一個月。這樣的虛擬獎勵大大激發了那些喜歡當“官”,有“官癮”的小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學習,努力上進。
二、實施――“積分卡”案例研究
在實行“積分卡”模式以后,很多學生都在努力表現,爭取積分,但是并非每個學生都對此有興趣。以前,班上有一名后進生,每科學習成績都十分差,上課不認真聽講,走神,打瞌睡,自習課不遵守紀律,經常與其他同學說話,課下完不成作業,每次打掃衛生不是忘了就是遲到,所以全班學生誰都不愿意跟他一組。這位后進生不僅是我的一塊心病,還讓每位任課教師都感到無能為力。雖然班上實行了班級積分卡制度,但是他好像并不太感興趣。我很想給他積上第一次分,但是卻沒有發現可以積分的地方。有一次,學校組織運動會,他報名參加了800米,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很高興,破格一次給他積了5分。自從他得了這5分,就明顯有了變化,上課認真聽講,課下按時完成作業,打掃衛生也搶著干,很多老師都向我反映他的進步。每發現他的進步,我就及時給他積分,他的積分漸漸趕上并超過了其他同學。有一次,我告訴他,“×××,你真棒,你的積分已經有15分了,你是想兌換獎品,還是當小組長呢?”而他興致勃勃地告訴我,“老師,我不兌換,我要當班長助理了!”聽了這話,我非常欣慰。其實,像他這樣的后進生班上還是有幾個的,他們雖然一開始對班級積分卡表現得漠不關心,毫不在乎,但是漸漸受到其他同學的帶動,嘗到了積分的甜頭,就會越來越積極地“爭分”,這樣,全班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班級管理工作也就越做越簡單。
實施“積分卡”管理模式以來,班級的改變遠非這些,很多家長跟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好像變了個人一樣,愛學習,也懂事了,回家就做作業,對待作業的態度比以前認真多了,有時候還會搶著干活,幫爸媽分擔家務……各科任課老師教師也都感覺到輕松而又愉快,學生取得的這些成績,獲得的這些夸獎,又更加激起了他們的積極性,每個人的努力和進步使得班級形成了融和集體。
【作者單位:蘇州吳江北門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