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帥健
作為教師,對其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應得心應手,但實際并非如此。近年來見諸報端的很多事件讓我們認識到,教師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普遍存在認知上的誤區,值得總結經驗教訓,以引導正確的教育方法和觀念。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屬于教育范疇,都應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孩子性格的把握,對于教育規律的認知比起其他家長應該更專業一些,因此對孩子的教育也應更順手一些。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恰恰是因為教師的工作性質,往往容易將師生關系的學校教育理念帶至家庭教育,從而導致親子關系的家庭教育相應弱化,造成實際意義上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錯位,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同時是一個4歲女兒的媽媽,結合自身的體會,對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讓孩子多感受到一點“溫情”和“慈愛”
教師這個職業,每天要面對很多活潑的學生,尤其是小學教師,學生年齡低,紀律性差,因此在平日經常會板著臉,用嚴厲的言辭鎮住調皮的學生,長此以往這種長期形成的面部表情和說話口氣就會被帶回家中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孩子很自然地會產生抵觸心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心理會慢慢加劇最終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上班做老師,回家做媽媽(或爸爸)很重要,要注意調整角色,多給孩子父母應該有的“溫情”和“慈愛”,讓孩子成長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快樂長大,心智健全。
二、讓孩子多接受一點“寬容”和“鼓勵”
教師在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很優秀的學生,回到家里很容易會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往往更多地看到差距而忽視了孩子本身的優點,容易給孩子提出一些不符合孩子實際情況的要求,最終好心辦了壞事,孩子會感到不應有的壓力,嚴重的會產生自卑心理,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其實就是教育觀念的問題了,教師的孩子不一定要是最優秀的,這是給孩子的不公平的壓力,教師家庭的孩子與其他家庭沒有什么不一樣,五個手指伸出來有長有短,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對孩子的一些不足和錯誤,應該多一點“寬容”而不是責備,多去發現自己孩子獨特的優點,并加以“鼓勵”和著重培養才是正確之道。
三、讓孩子多享受到一點“自由”和“勇敢”
因為職業特點,教師往往都是火眼金睛,對學生的脾氣習性了如指掌,很容易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問題,并防患未然。但是當教師將工作中練就的火眼金睛和十八般武藝拿回家對付自己的孩子,那真是“小菜一碟”。于是教師家庭的孩子往往從小就很循規蹈矩,很少有特別調皮搗蛋,品行上也很少有問題,學習習慣也好,從提高成績角度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孩子在家里也長期處于緊張約束的上學狀態,缺乏輕松的親子家庭氛圍,可能導致孩子缺乏敢闖敢試、勇于突破的精神和膽識。因此作為教師的父母,對孩子更應少一些條條框框,不一定非得要孩子做百分百聽話的“乖寶寶”,而是鼓勵其多嘗試一下新的事物和觀念,多一點“自由”和“勇敢”。
四、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學習以外的“空間”和“交流”
教師這份職業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生活的圈子比較單純,生活、交往的圈子往往都是和工作教學有關的。這樣的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局限的。孩子終要走上社會,必須學會如何判別真偽明辨是非,學會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同時堅守做人的原則又懂得靈活變通,這些往往在教師家庭中被無形忽視。
所以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我們還應該多多與孩子交流學習以外的事情,增加孩子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渠道;多帶孩子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大自然;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學會與人合作與交流,并懂得寬容與關心別人。
“好教師”不等于“好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時提醒自己,擺正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當好孩子的良師益友。
【作者單位: 海門悅來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