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花
摘 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開始,成功的導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身心都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同時導入還可以為學生搭建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掃清障礙。成功的導入,教師利用簡短的時間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濃郁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上課伊始的導入環節。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設計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成功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的有意注意迅速的轉移的教學中來,自然的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快速的進入思考的活躍狀態,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可以說課堂導入的成功與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許多有經驗的教師都十分重視課堂導入這一環節,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導入,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在新課教學時該如何設計導入這一環節呢?
一、以教學內容的特點為依據設計導入環節
語文文本中的教學內容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教師在設計導入環節時要緊扣教學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體裁特點等,要具有針對性。
(1)創設情境導入。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抒情性的課文,這類課文大多通過描繪景色或者敘述事件來表達感情。葉圣陶說:“作者心有境,入境時覺親。”怎樣使學生“入境”而“覺親”呢?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我就采用了觀看大草原的圖片并通過老師誦讀的方法創設情境導入。在我誦讀“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時,很多學生已自覺地翻開了課文,有的還小聲地跟著讀呢!在這種誦讀的情感氛圍中,教師懷情而教,學生領情而學,從而構筑了課堂教學中一個獨特的情感空間。
(2)溫故知新導入。在教學新課之前,把與新課內容相關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聯系起來,可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在教學《窮人》時,我先請學生回憶《跳水》一文,問學生:“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按什么順序寫的?贊揚了什么?”學生回答:“《跳水》一文的作者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課文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課文贊揚了船長在危急時刻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大智大勇。”此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導出新課: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板書課題“窮人”。隨后老師向學生提問:“在《窮人》這篇課文中托爾斯泰又會用什么方法來贊揚什么呢?”學生帶著問題,帶著好奇心來學習課文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課題導入。從課題入手來導入新課,可以達到開門見山,直奔中心的效果。例如《軍神》這一課,通過題目導入。首先板書“神”字,讓學生談談想象中的神是怎樣的?學生得出:神具有不平凡的能力。再在“神”前加個“軍”字,“軍神”又怎樣理解?本文的軍神指誰?接著簡介劉伯承。然后質疑:劉伯承怎么成了神了?他有怎樣超凡的能力?想知道嗎?答案就在課文中。說“神”是一個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根據自己的認識得出了近似、甚至是“神具有不平凡的能力”的答案。再由“神”到“軍神”劉伯承,為體現劉伯承“鋼板”似的堅強意志打下了基礎。最后,提出問題“他有怎樣超凡的能力”后,引導學生答案就在課文中,使學生產生趕快到課文中尋找答案的學習欲望。
二、導入設計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1)利用多媒體設備導入。多媒體設備集音像、圖畫、動作于一體,可以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快速的進入到學習狀態。這種方法特別適用小學階段的學生。音像本身具有直觀、生動、趣味性強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激情。我在上《小小的船》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來導課。課前,我在黑板上畫了許多星星,整塊黑板成了深藍的夜空。偏左上角,有個小朋友坐在小船般的月牙上愉快地唱著歌。遠處的星星在眨著眼睛,好像在合著拍聽小朋友歌唱,又好像在歌聲中即將入眠。課始,我一邊讓學生看著“夜空”,一邊播放歌曲《小小的船》。歌曲播完老師問:小朋友們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在學生的回答聲中,我隨機板書課題——小小的船。這樣導課,學生在欣賞音樂和圖畫的同時,自由地展開想象:淡淡的月光下,星星若隱若現,遠處傳來陣陣小朋友的歌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美麗的夜景之中。
(2)故事導入。我們可以抓住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并通過故事進行導入,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上《小珊迪》時,我就是針對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來導入的。開課給學生講了個故事: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歐洲某國獲得博士學位后決定留在這個國家發展,但他一連找了二十多家公司都沒找到工作。于是他來到了一家小公司,心想憑他的學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那家小公司也拒絕了他。同學們想一想,這個留學生為什么會被拒絕?(生1:那個國家排外,他們不喜歡中國人;生2:留學生沒工作經驗;生3:他高分低能等。)你們的想法都很有道理。這個留學生憤怒地問那個老板:“我一個博士難道在你這個小公司干還不夠格嗎?”老板說:“對不起,先生,我們從網上的資料查到你在乘公共汽車時曾逃過3次票,一個連蠅頭小利也不講誠信的人,怎么可能讓人信任呢?”聽了這個故事,同學們有什么問題?(生1:老板為什么這樣斤斤計較呢?生2:老板怎么不給他改正的機會呢?)為什么?讓我們去問問小珊迪,從他那里找找答案。這個導入看似與課文毫不相干,其實不然。這個留學生沒被錄用的原因,正是《小珊迪》這篇課文的主旨所在。而老師留下的問題,自始至終都懸在學生心頭。這位留學生對誠信的淡漠與人窮志不窮的小珊迪堅守誠信,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透過字里行間能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情感得到升華。
課堂導入反映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鉆研導入的藝術,要針對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狀態、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的差異,認真探索、精心設計,做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使自己的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