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鑄鋼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積極落實,對高中數學的教學要求隨之也愈加增高,所以,先進的教育方法的應用是可以對提升高中數學水平起到作用的。本文就我國高中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研究展開分析和論述,指出了研究性學習的作用和意義,并提出了合理的促進建議,希望對于我國高中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突出.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一、重視對教材的剖析,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教師要重視對教材的剖析,將每個知識點都進行分解,找到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根據重點來進行課題的擬定,為確保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起到實際作用,進而提高高中數學的綜合教學質量。而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老師要清楚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是什么,嚴格履行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全面而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授課期間,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及時糾正,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在進行數學研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對知識產生質疑,讓他們學會自己找相關資料去驗證觀點,對產生質疑的問題要展開討論,積極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學生對知識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自主地參與進去,讓他們真正地去理解知識點,真正地對數學有所掌握和鞏固,促進自身數學水平的提升,并且要告訴學生對知識點要學會展開和舉一反三,并且要學會團隊合作,遇到問題時可以進行合作式找資料,幾個人一組,通過合作找到辯證的證據,讓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使他們鍛煉團隊精神。完成一個成功的辯證,更可以讓他們增強自信并對數學感興趣,而在這一系列教學活動中,老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完善自己,并且還要幫助學生將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相聯系,幫他們做一個完整的知識構架,引導他們去找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更加科學地學習。
二、做好補充和說明工作,加強同學生的交流和溝通
在應用高中數學探究性學習時,老師需要對課題進行合理的補充和說明,以便于學生對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的明確,以懂得如何開展相應的研究活動,避免學習的盲目性,防止影響到最終的學習結果。如果課題在給出之后未進行及時性的說明,學生將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課題的分析才能夠掌握較為清晰的學習思路,這樣就對課堂教學效率構成嚴重影響。因此,老師需要做好必要的補充和說明,借助多媒體技術,加強對課題相關信息的展示和介紹,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相關活動的有序開展。此外,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將身份進行合理的轉換,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傾聽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和建議,從而進行積極的完善,提高實際教學質量。
三、培養學生猜想和質疑的習慣,敢于對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
數學雖然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但是它的發展卻是通過猜想然后證明這樣一個模式表現出來的,盡管哥德巴赫猜想依舊是一個世界難題,困擾著許多的數學家,但也正因為有這種猜想的存在才推動了數學的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已經停留在了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這方面的發展,對于其他方面的發展因為高考壓力和其他一些原因,幾乎沒有獲得發展,老師的教學成果評估也多停留在了學生成績分數方面了。記得筆者在高考的時候,雖然那一年數學考試比較難,但是自己考了120多分,是班上唯一一個120分以上的學生,全校兩千多名學生中,120分以上的也就十來個,而另外的幾乎都是學校實驗班級的學生,自己的數學老師就因為這個被提拔到實驗班級進行數學教學,由此可見現實中對分數的重視是如何的片面了。在這種情境下,要學生對數學知識提出不同見解,甚至是質疑就變得非常的不可思議了。然而開展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沒有一種大膽猜測的能力和習慣,這能夠被叫做研究嗎?還是說只是要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中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性教學的目的不可能只是做一些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研究,研究的應該是提高學生對數學的一種思維的發展,比如對數學知識的猜想,對數學知識的另類見解,盡管數學知識要求極高的邏輯性思維,不容一點錯誤,但所有的事物都是經歷過錯誤才發展起來的。數學的真理就在那里,需要的只是去發現的手段,高中的數學在數學領域層次雖然比較低,但是培養學生對數學質疑、猜想的習慣,不是對于我國今后數學的發展更有促進作用嗎?高中數學的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若只是應對高考,那么中國需要高考做什么?只是為了選擇一批沒有什么獨特性的按部就班的學習機器嗎?所以說,高中的數學教學研究性學習就是應當在學生學習和理解各種數學公式和定理的情況下去質疑和猜想數學,這才是研究,這才是發展。時代不需要按部就班、沒有猜想和質疑能力的人,因為那樣會被時代遠遠地甩在后面,那就跑吧,累不死你。
四、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堂結構對教學課堂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對于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表現,就應采取優化課堂結構為主,教師對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后自主復習成果考察等方法為輔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分組安排,由小組學生之間合作的、自主的學習和探索教師安排的相關課程的問題、任務或是習題,使學生在小組自主學習中逐漸培養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和能力。如在《平面向量》章節的學習時,這部分的知識較為簡單,教師就可在課堂上讓學生之間進行自主學習,然后教師再對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相關題目的考察,通過學生在相關習題練習中的表現了解學生自主學習中掌握不強的知識,并對其進行詳細的講解。此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面對學習有自信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對知識進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