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
實施素質教育,“減負”是關鍵。“減負”即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到“減負”許多老師和家長心存顧慮,害怕這樣一減成績就下來。對老師來講,“減負”不是不布置課外作業,而是要制止繁瑣重復的、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的題海。課本上安排的作業,不但不能減,而且要按要求完成。怎樣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怎樣科學地、適度地運用好考試、作業這些手段,保證教學質量?這才是‘減負的實質內容。只要我們深刻認識到“減負”的真正含義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就會在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和肯學習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會越走路越寬……下面我就粗淺的總結一下我近年來數學學科減負的幾點有效手段:
一、把握最優教學時間
一節課的最優教學時間是上課后的第3至25分鐘。要把握這個最優教學時間,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方面要備課認真,準備充分。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第108頁“圖形與變換復習”一課時,教材以“你知道變換圖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怎樣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而只改變它的大小?”兩個問題為內容展開復習。要換起學生的復習興趣,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制作一些精美的圖片,比如京劇臉譜、紫荊花圖案、花邊圖案、天安門圖案、三個模樣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奧運福娃。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然后引導學生從中發現數學概念:變換圖形位置可以把圖形平移、旋轉……改變圖形的大小可以把圖形按比例放大或縮小。這樣讓學生在欣賞圖案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避免學生空想,不僅給學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體會圖形的變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另一方面要優選新的課堂結構。傳統的五環課堂結構將一節課的中心環節安排在非最優時間內。優選新的課堂結構要根據不同課型,保證在課堂最優時間內完成課程的主要任務,根據目前教學現狀,就新授課而言,“復習導入,誘發參與或者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引導探究,學習新知(10)→鞏固練習,深化提高(7)→課堂作業(10)→作業反饋(5)→全課總結(3)的六段式結構就是一種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
二、認真做好老師的主導工作
老師是一堂課的總導演,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說,讓看、聽、說成為學生減負的有效途徑正處在孩童的年齡。學生對什么事都好奇,還喜歡讀很多有益的書。我在教“圓的周長和面積”之前,讓學生先進圖書館。引導學生閱讀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生平事跡的有關書籍。這樣,當教圓周率時,學生興趣大增,似乎早就會了。由此活動可看出:課堂教學仿佛成了學生引導老師怎么做。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舞臺。課下學生還余興未盡,興趣小組由此產生。從祖沖之到劉徽,從圓周率到《周髀算經》,他們似乎要把有關的知識都查個水落石出,這比老師千叮嚀萬囑附的教學效果好多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用在教學上也是不錯的,再比如我在教“利息”這一部分知識時,讓學生分小組到銀行調查有關信息,回來后開討論會,學生的收獲讓我們頗為震驚。甲說,這兩年的利率下調了,說明國家不需要滯留那么多的錢了;乙說,利率下調可以引導消費,這樣又能促進生產;丙說,利率下調說明存錢的人多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丁說。存錢要交利息稅,我們應該同偷稅漏稅的可恥行為作斗爭……這些過程,足以說明看、聽、說過程是學生減負的有效途徑。
三、以學生為主導
真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數學學習的潛在動力,切實減輕學生學習過程的學習負擔動,是孩子的天性。正確引導這些“動”,就能讓“動”為教學服務。我在教“圓柱的認識”時,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教具準備,讓學生幫助老師找出或做出形形色色的圓柱,給圓柱穿上“衣服”,形象地教學了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計算內容。同時,又出了目:為圓柱做這套“衣服”用了多大面積的紙?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興趣盎然,不再死記硬背,而是理解記憶了。以上活動說明:動手操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數學學習的潛在內部動力,有效培養學生合作、傾聽、交流能力,努力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科教學減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學生合作、傾聽、交流能力是小組合作有效學習的必須條件,也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前提要求。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傾聽、交流能力就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而我則把這一問題逐步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行為,如在上11~20數的認識過程中。首先就把學習中要解決的問題當成課中前置作業,放到小組中合作、交流、探討完成部分問題,又在組際交流的過程中,設置了“聽好交流同學的辦法,提出你的建議或意見”的教學活動,以此共同來完成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這些活動,不僅培養學生合作、傾聽、交流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較大的發揮,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說,學生有效的合作、傾聽、交流能力,能為學科減負提供有力保障。
四、走出課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實踐的探索,讓學生身心愉悅,切實減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的數學課外活動會使學生學以致用,走向實踐。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地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增加學生的實踐性作業,這樣,一是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素質,二是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在集體活動中還可以增強集體榮譽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主人翁意識。因此,不能忽視學生的數學課外活動。我在教“統計圖表”時,有意識安排學生在數學課外活動時間一邊幫助警察叔叔維持交通秩序。一邊統計來往的車輛類型和數目,回去再制成圖表,使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開展“買菜購物”活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時,開展了“測量連球場面積的實踐活動”。以上過程,學生有趣,教師輕松,真正讓學生減輕了課業負擔。
綜上所述,要做好小學數學的減負工作,教師必須認真領會素質教育思想的三個要義:即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只有把這教育思想真正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把此工作做好。當然,這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我們每位數學老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及研究中,認真總結、認真反思、認真感悟、認真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