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君
(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 廣東 廣州510006)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一系列因慢性勞損、急性損傷失治后或者寒冷等導致局部肌肉筋膜及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樣變而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患者多表現出患處肌肉持續性酸漲痛,并且反復發作之下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該病在運動員日常的體育鍛煉中極為常見。查體腰部可觸及粒狀或者條索狀結節,壓痛點固定而又廣泛。具有發病率高、反復難愈、病程長的特征。八段錦是我國傳統健身套路之一,通過應用治療運動性腰背肌筋膜炎,對緩解患者病癥表現及功能恢復效果理想,不失為該病治療的新思路和途徑,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和二沙島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等體育院校前來我院就診的學生運動員80人作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和看病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39例)治療組(4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診斷標準:①腰背局部肌肉酸痛僵硬,有沉重感,天氣變化時可影響病癥表現,過度勞累或陰雨天氣疼痛難忍;②腰背部壓痛點散在而相對固定,局部肌肉僵硬,腰背被動功能活動基本正常。③X線攝片檢查無陽性特征。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腰背肌筋膜炎診斷的標準;②病程時間大于3個月,年齡13歲以上至30歲以下;③無嚴重臟器功能損傷;④自愿配合課題研究并積極配合治療方案。
排除標準:因內科疾病或婦科疾病引起的腰部疼痛,患有結核病、惡性腫瘤和骨折等病癥,或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均不納入研究對象范疇。
兩組患者治療前3d均停用之前在服的相關藥物和治療方案。
1.2.1 對照組:給予針灸治療,選用廣州市穗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穗鑫牌無菌針灸針,規格40mm×0.30mm,根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針灸治療學》內容取患者雙側腎俞、委中、腰陽關、大腸俞、脊中和阿是穴等穴位,給予進針治療,行針25min*次/日,6d為1療程,共4個療程,每個療程施治間隔1d。
1.2.2 治療組:指導患者練習八段錦導引術,練習動作以國家體育總局氣功管理中心組織創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氣功—八段錦》為標準,每日于早晚飯前練習1次,全套動作要求30min內完成,6d為1療程,共4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1d。
疼痛指標:視覺模擬分數(VAS)和疼痛指數(PPI)。功能指標: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CODI)量表評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觀察評估治療效果: 治愈:腰背痛及其它患處疼痛病癥表現全部消失,日常活動和工作恢復正常,治療后3個月內無復發跡象;顯效:腰背疼痛基本消失,活動功能恢復,特定條件下有輕微復發跡象如陰雨天氣,對日常活動和工作無較大影響;有效:腰痛的癥狀或體征有減輕或改善,但病情不穩定,療程結束后癥狀明顯復發,難以從事重體力勞動;未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病情惡化者。
本研究選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算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校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運動員治療前VAS、PPI、CODI評分沒有明顯區別(P>0.05)。一個治療療程結束后,治療后兩組運動員的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癥狀均有明顯的改善,VAS、PPI、CODI評分均較前顯著下降(P<0.01)。詳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7%(治療組)、94.9%(對照組),沒有顯著差別(P>0.05),結果表明八段錦和針灸在治療動力性腰背肌筋膜炎上均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兩組間治療效果的對比分析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見表2所示。
表1 治療前后兩組VAS、PPI、CODI評分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VAS、PPI、CODI評分比較[±s]
量表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對照組 治療組 對照組VAS 5.94±1.47 5.76±1.24 2.81±1.37 2.03±1.08 PPI 2.82±0.75 2.77±0.51 1.75±0.61 1.44±0.45 CODI 10.43±4.71 10.37±4.65 5.09±3.23 4.14±2.77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按既定治療計劃后,大多數運動員病癥表現和活動功能明顯有所改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第一個療程結束后,所有患者VAS、PPI、CODI評分較治療前出現明顯降低(P<0.01),疼痛表現改善明顯;所有患者疼痛積分與患處活動功能改善效果較為理想,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9%和92.7%,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意味著八段錦在腰背肌筋膜炎臨床治療應用效果不亞于傳統針灸治療。
隨著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運動場上出現了劇烈的變革和競爭,而運動員平常生活和訓練時常強度的改變,導致了運動性腰背肌筋膜炎的大量產生,在給社會、國家的財力、人力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的同時,也對運動員本人及其家庭還有教練員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幾年來,我國各地運動員因高強度訓練引起的傷病屢見不鮮,在過度追求成績的背景下通常不待痊愈康復又再次投入訓練,肌筋膜組織未充分修復,損傷再次誘發加重,致使局部出血、水腫并形成纖維粘連[2]。二是訓練中腰部的持久受力或發力的作用導致肌肉筋膜的慢性疲勞損傷,重復的微小損傷累積而成局部勞損進而形成腰背肌筋膜炎。
八段錦總共有八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由全身各處肌肉協調而成的,通過長期的鍛煉可以提高神經系統和肌肉筋膜之間的協調性[3],使運動員對肌肉的控制更加得心應手,減少損傷,降低腰背肌筋膜炎的復發率。其中每一組動作對腰背肌筋膜都具備一定的刺激效應,第一式的“兩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的“左右開弓似射雕”、第三式的“調理脾胃須單舉”、第七式的“攢拳怒目增氣力”四個動作在刺激上肢肌肉的同時也可對背部肌肉筋膜充分拉伸,可以使局部粘連的肌肉在鍛煉過程中持續溫和的牽拉作用下使部分粘連分離。第五式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和第六式的“兩手攀足固腎腰”兩組動作中運動員需要完成腰部左右側屈、前屈后伸和扭腰轉胯等腰部復合動作。這些動作主要是為了拉伸腰部肌肉筋膜,通過牽拉原本粘連蜷縮的肌肉可以有效改善痙攣表現,同時促進腰背肌群力量增強和血液供應,有利于聚集在患處的炎癥因子、代謝廢物和體內毒素排除體外,而在最后一式“背后七顛百病消”的動作中,通過雙足掌前部支撐身體,可以很好地鍛煉到個人的平衡能力,而運動員的核心肌群的力量及關節靈活性都非常依賴身體平衡性予以調節,該組動作可以有效刺激腰背深層的小肌肉群。最后,在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雕”、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和第七式“攢拳怒目增氣力”三組動作中,每個動作都要求站穩馬步,脊柱正直,這可以調節脊柱關節的應力平衡,協同訓練整個脊柱周邊的肌群、韌帶、筋膜,加強了腰腹部和下肢肌肉的力量[4],使整個脊柱系統更加穩固。因此經常練習可以有效改善腰背肌筋膜炎癥狀,對于增強運動員腰椎的穩定性和靈活性、改善運動功能有很大的裨益。
目前,臨床治療腰背肌筋膜炎存在各種傳統中醫或西醫方法,經過長期應用表現和患者反饋發現針灸和推拿是相對更有效的中醫特色療法。而在此次研究中我們發現八段錦作為傳統醫學中的特色治療方法,其治療效果已不亞于常規針灸治療,除此之外,相比繁瑣的針灸治療方法,八段錦治療操作更方便快捷,對施治人員和診療環境要求相對較低,更具有應用推廣價值,值得在運動領域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2.
[2]覃榮周,雷鳴鳴,袁榮霞,等.推拿灸法配合足底反射療法治療運動性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 ,2013,卷缺失 (3):43-45.
[3]曾云貴,周小青,王安利.健身氣功·八段錦鍛煉對中老年人身體形態和生理機能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28(9):1207-1209.
[4]王立利.馬步站樁對下肢力量影響實驗的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 ,2011,33(8):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