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英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正在改變世界,改變的不止是衣食住行,還有人們的交流方式,甚至直接挑戰著人類的價值底線。這對企業團隊建設也構成了嚴峻挑戰。因為擁有鮮明個性的新一代員工,都是在網絡微信等新媒體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受過網絡傳媒上種種謊言、誹謗、謾罵的影響,有著各種獨特的想法和說法,面對企業人際間的摩擦沖突比以往更容易口不擇言、四處傳播,以致激化矛盾,造成不良影響。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構成團隊建設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管理者或可借鑒歷史上佛教僧團倡導的“口和無諍”原則。
“口和無諍”是維系團隊和諧的重要原則
“口和無諍”是佛教“六和敬”的一條。所謂六和敬,即: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歷史上,釋迦牟尼在35歲悟道后開始傳法,信徒日增,經常跟在佛陀身邊的常隨眾就達“千二百五十人俱”,成員來自于社會的不同階層,個性復雜,這顯然需要一個管理有序的組織,僧團由此誕生。但如何確保人數龐大的僧眾能夠和樂共住、清凈自律,發揮出僧團住持正法、凈化身心、教化世人的集體力量呢?六和敬就是佛陀當時為僧團制定的規范僧眾日常行為的一個基本原則。所謂和敬,即和合愛敬的意思。按隋代智者大師所著《法界次第》中的說法,“外同他善,稱為和;內自謙卑,稱為敬。”和敬是要求僧團成員都要以謙恭、和氣、敬愛的態度對待他人,如此才能確保佛法事業長久住世;反之,僧人若不能和合愛敬,則會彼此不和,互說是非,常起諍訟,如此則會使僧團分裂,毀壞佛教事業。從團隊建設的角度看,可以說,僧團倡導的“六和敬”的精神完全能應用于企業團隊建設,因而值得借鑒和學習。
“口和無諍”作為“六和敬”之一,可看作是僧團和敬精神在語言交際上的體現,它要求僧人們以平等慈悲之心來待人說話,要和氣友善,常用愛語、敬語、誠實語、柔和語、贊嘆語、鼓勵語、勸慰語、同情語、悅耳語,不說虛妄語、粗惡語、刻薄語、骯臟語、離間語、無義語等,始終注意清凈口業,不與他人爭吵。這一點也如孔子所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當然,口和無諍不是要求人們沒有獨立的思考和看法,而是要求人們放棄囿于自我中心或個人私利的爭論,放棄那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式的爭辯,那樣的爭論永無可能獲至真理,反倒會強化個人的“我執”這一人心中的大魔,而后者正是僧團為凈化人心所要破除的目標。
至于對團隊中某些問題有不同的意見看法,也應在以和氣友善為底線的態度下來討論,多提建設性意見,否則,就會“諍而不和”。如此基于相互尊敬的爭論,就如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對企業的決策和反省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通過頭腦風暴法來集思廣益,收獲好點子好創意,或發現隱患和問題。當今不少優秀企業都鼓勵適度的爭論,一些企業家也積極歡迎他人提出不同的建議和意見。
“口和無諍”要求對于僧團的和合共處有著獨特的重要意義,因為僧人們彼此間的交往離不開語言溝通,“六和”中的其他“五和”往往需要以“口和”為中介來實現,身口意一致的修行要求也離不開保持語業清凈;而且,從另一方面看,僧人之間都有著出身家庭、經歷、個性、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若彼此交往時不注意管住嘴巴,以至口無遮攔、出言不遜,就可能引起誤會和爭執,令人情緒亢奮甚至失控,引起肢體沖突甚至打群架,從而嚴重破壞僧人的清凈修行,構成導致僧團分裂的直接因素。如此情況在當今社會團體中也都可能發生,因此,“口和無諍”不僅對于僧團意義重大,對于當今的企業團隊以及各種社會組織來說,同樣可作為人際交往原則。
現實中,發生口角、爭吵不休,往往是導致職場中人際間出現矛盾沖突乃至沖突升級、釀成禍事的導火索,如古人所說“禍從口出”。現實中因出言不遜而致禍之事,時有發生,聞之無不令人嘆息。如最近發生的武昌火車站砍頭案件,就起因于對一碗面多加一塊錢而發生的口角。老板說話的用詞、語調都帶著強烈的戾氣,缺乏和氣生財、尊重客戶的態度;而胡某更是戾氣十足、絲毫不肯吃虧的主兒,缺乏忍讓無嗔的修養,最終為他人的戾氣引起了其內心中有他無我、有我無他的魔性的爆發,一瞬間突破底線而失去了人性。這一慘案以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說話不可不慎,待人不可不敬;惡口該戒得戒,有氣該忍得忍。
戒除四種口惡業,力行四種口善業
要做到口和無諍,還須注意戒除四種口惡業,即: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在佛家歸納的人類身口意十種大惡業中,口惡業即占了四種(其他六種是殺、盜、淫、貪、嗔、癡),可見口業的嚴重性。佛教大德凈空法師說過:“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特別是在當今移動互聯時代,謠言、誹謗、咒罵等口惡業隨處可見,可說是泛濫成災、害人匪淺,這更使得人們口業易造、口德難修。對團隊建設來說,四種口惡業可謂是引發人際沖突、障礙團隊和諧的罪魁禍首,是“口和無諍”原則的對立面,因而企業應當注意認清,勵力破除,同時要積極倡導員工行持如下四種口善業:
不妄語。所謂妄語,就是指說假話、謊話、空話、大話等。現實生活中一切以蒙蔽或歪曲事實、欺騙他人為目的而使用的話語、文字都是妄語。像現實社會中一些企業的坑蒙拐騙、虛假廣告、合同詐騙,一些地方部門的數據造假、謊報虛報,一些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等,都屬于妄語。近年來我國社會各行業出現了嚴重失信現象,在語言形式上的直接表現就是妄語,尤其是網絡妄語因難受查處更是到處泛濫,如各種謠言、惡意毀謗、詐騙廣告、虛假報道等,可謂花樣百出、遍地泛濫,嚴重擾亂了公共秩序。
對于企業團隊來說,妄語是導致團隊上下不和、出現誤會沖突、失去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領導干部打妄語,如上騙下瞞、說話不算、不守承諾、遇事推諉、敷衍了事、好打官腔等,危害更大。古人云:虛言折盡平生福。正如假花開不出真果實一樣,妄語者的最終結局只能是害人害己,在危害團隊的同時也葬送了個人的幸福。力戒妄語,誠以待人,才是實現團隊和諧、利人利己的正路。
不惡口。所謂惡口,是指對他人用粗野、毒辣、骯臟、下流、帶脾氣的語言進行辱罵、誹謗、嘲笑、譏諷等,或揭人隱私、曝人短處,使人的自尊心、感情和人格受到傷害。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惡口能傷及人的內心和自尊,因而引起的仇恨極難化解,甚至會“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招來的報復打擊甚至可能伴人一生一世。佛教認為惡口的因果報應非常嚴重,甚至會將罪報帶到來生,如《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講到地藏菩薩教化眾生時“若遇惡口者,說眷屬斗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即指出了惡口罵人者的果報會落到自己的親屬身上,親屬將遭人惡罵爭斗;而無中生有誹謗他人者,則將遭到生來無舌而成啞巴,或嘴上生瘡長久難愈的報應。現實中有人罵人時連帶其父母一塊兒罵,甚至辱人祖宗十八代,此是大惡口,所受報應將更為慘烈。至于有人在網絡上對他人惡意辱罵、曝人隱私,其將遭受的報應也將像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樣廣大。
對于企業團隊來說,惡口可說是引起人際沖突、破壞團結、擾亂秩序的致命因素,因而應大力戒除,并重視倡導文明用語。比如有的領導不喜表揚人,只好批評人,指責人時常發脾氣、語氣極重,即便不帶臟字,也近似于惡口,即便說得有理,也令人難接受。還有的員工,口頭禪上常帶“媽”字等臟話,不罵人不張口,遇到麻煩就臟話連篇、怨天尤人,如此惡習令人難以相處,也應戒除。此外,面對他人辱罵時,當有彌勒佛大肚能容的寬忍精神,不與他人計較,這也屬于“無諍”。
不兩舌。所謂兩舌,也就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如在張三面前說李四的不是,在李四面前說張三的壞話。對企業團隊來說,兩舌的危害極大:它會挑動兩邊不和,令組織分裂,引起派系斗爭,破壞團隊的和諧;它還會擾亂人們的是非之見,敗壞人的德性,導致人格分裂,令人當面是人、背后是鬼。因此,企業團隊應堅決揭露和抵制兩舌現象,倡導光明磊落、言行一致的精神。
不綺語。所謂綺語,即指通常所說的花言巧語,包括情詩艷詞、明星八卦、評古論今、家長里短、笑話段子等各種無實義、無利益的閑話。可以說,綺語遍布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網絡上。如在一個學者微信群里,群友們針對一個話題吵了起來,群主立馬出來制止說:“請大家立即停止撕×,保持群內和諧。”如此不堪的臟話,竟出自一個學者之口,且不論其學術造詣有多高,最起碼也要以身作則,不能口出臟話,但還有人辯解說:這不叫臟話,而是網絡詞匯。如此詭辯,好像罵人的網絡詞匯就不是臟話了。其實,當今不少流行的所謂網絡詞匯,都是些有所“創意”或巧妙包裝的低俗臟話,包括諧音臟話,這不僅僅是漢語的悲哀,更是人性的悲哀!
對企業團隊建設來說,綺語也有自己的大市場,危害相當大,例如,在職場上班時一些員工空閑時常好說綺語,談一些新聞八卦、生活瑣事之類的綺語,尤其是女員工,有時領導不在就會聊起孩子如何如何、東家長西家短……一般青年員工,喜歡休息時拿起手機,或是微信聊天,或是津津有味地看起各種笑話段子、花邊新聞、網絡小說等。如此在職場說、讀綺語對員工危害甚大,它會分散人的心神,擾亂人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而且還會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變得游手好閑、玩物喪志,因而嚴重妨礙了員工自覺地向著企業的愿景目標去奮斗,對于團隊增強實力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企業樹立和貫徹核心價值觀的角度來說,綺語顯然是與之相悖的,因而企業應要求全體員工在職場工作時堅決戒除綺語,將精力集中到如何圓滿高效地完成個人工作目標的問題上,如此才能幫助員工真正提升自我實力,促進團隊的和諧發展。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