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評估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社區護理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6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與護理組(實施社區護理)兩組,每組28例。護理前后分別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以及治療態度與自知力問卷表(ITAQ)行康復效果評定。結果:護理組PANSS評分、SDSS評分、ITAQ評分、用藥依從率、肇事肇禍發生率、復發率以及再住院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對其實施社區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服藥依從率,減少復發率及肇事肇禍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 康復期; 精神分裂癥; 社區護理; 護理效果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on Schizophrenia during Convalescence/SU Shi-y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1):079-082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on schizophrenia during convalescence.Method:56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September 2014 to October 2015,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and nursing group (community nursing),28 cases in each group.Before and after nursing,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function defect screening scale(SDSS) and treatment attitude and self-knowledge questionnaire(ITAQ)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Result:PANSS score,SDSS score, ITAQ scor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ate, hit and cause an accident incidence, recurrence rate,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s of nurs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rate,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such as the accident.
【Key words】 Convalescence; Schizophrenia; Community nursing; Nursing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Zaozhuang Mental Health Center,Zaozhuang 2771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1.022
為了改善患者的精神及社會功能,本院對在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8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護理,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6例均為本院自2014年
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滿足CCMD-3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及分期標準;②曾住院接受過1~2個月的系統治療,同時達到痊愈標準;③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②有藥物依賴史及酒精依賴史者[1-4]。將56例患者按數字奇偶法分為護理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28例。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21~76歲,平均(44.15±6.41)歲;病程1~8年,平均(5.14±1.61)年。護理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21~74歲,平均(44.20±6.38)歲;病程1~8年,平均(5.20±1.9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電話隨訪以督促其按時服藥、定期復查等常規護理,護理組實施護理,具體如下:科室組織康復醫師、護理人員及護士長等成立一個小組,并由小組成員深入到社區,開展指導宣教,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組織召開有關精神分裂癥內容的講座,開辟防治知識宣傳欄等[4]。同時,護理人員需對每一位患者建立一份完整的健康檔案,并根據檔案內容開展一對一的指導及宣教活動,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引發本病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復發先兆表現、治療方法、治療預后、預防措施等事項,以幫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幫助其提高自我保護能力[5]。用藥指導:針對已確診的患者,詳細告知其即使在治愈后仍然需要堅持服藥治療。針對第一次發病的患者,需囑咐其維持用藥治療至少2年;針對第二次發病的患者,囑咐其維持用藥治療至少3年;而針對第三次發病的患者,囑咐其不可自行停藥,需長期堅持服藥治療[6]。此外,需詳細向患者講解抗精神病類藥物的治療效果、用藥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項等知識。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長期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告知其不可擅自增減藥量、自行停藥以及更換藥物[7]。鼓勵患者加入社會活動中來:囑咐患者每天定期參加運動,同時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有利于保持樂觀平穩的心態,注意盡量避免出現激動、緊張、悲傷等情緒。每天按時作息,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不可熬夜或者顛倒睡眠[8-12]。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護理6、12個月后,分別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以及治療態度與自知力問卷表(ITAQ)行康復效果評定。其中,PANSS量表采用7級評分標準,分數越低,癥狀越輕。SDSS分數越低,癥狀越輕。ITAQ分數越高,態度及自知能力越強。記錄兩組患者的復發率、再住院率以及肇事、肇禍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 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PANSS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12個月后,護理組PANSS評分均分別明顯低于各時期的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ITAQ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ITA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12個月后,護理組ITAQ評分均分別明顯高于各時期的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SD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12個月后,護理組SDSS評分均分別明顯低于各時期的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用藥依從率、復發率及再住院率比較 護理12個月后,護理組遵醫囑按時用藥者26例,用藥依從率為92.86%;對照組18例,依從率為64.29%,護理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組12個月內再復發者2例,復發率為7.14%;再住院者1例,再住院率為3.57%。對照組12個月內再復發者13例,復發率為46.42%;再住院者6例,再住院率為21.43%,護理組復發率及再住院率均分別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5 兩組患者的肇事、肇禍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護理組12個月內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14%(2/2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86%(12/28)(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的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思維異常以及精神活動與現實脫離等癥狀[13]。本病具有病因復雜、病癥極易遷延、難愈等特征,往往導致患者喪失適應社會的能力[14]。積極接受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患者精神衰退[15],通常情況下,在經過急性期治療之后,精神分裂癥患者便進入康復期治療,康復期治療是整個疾病期治療的重要階段[16]。因此,在此階段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緩解患者的癥狀、提高用藥依從率、降低復發率顯得尤為重要[17]。
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護理,通過深入社區進行健康宣教,有利于促進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促進其加入自我管理計劃中來[18]。同時建議患者家屬動態監護患者,對其病情及情緒變化過程進行密切監測并做出反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19]。此外,通過指導患者形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教會其熟知自護技能,能夠有效避免引發復發的風險因子,降低復發率[20]。
本研究中,護理組PANSS評分、SDSS評分、ITAQ評分、用藥依從率、肇事肇禍發生率、復發率以及再住院率均分別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干預能夠顯著增強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用藥依從率、減少社會缺損、降低復發率,對改善患者的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值得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吳秀敏.160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護理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5):630-631.
[2]沈麗珍,丁皎,孔麗華,等.社區護理健康教育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0):1481-1483.
[3]黃春艷.社區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影響的對照研究[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7):133-135.
[4]姚淑娟.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22):114.
[5]莫峻雯.社區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7):3875.
[6]畢海玲,姜玉艷.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社區護理干預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69):2-3.
[7]陸根法.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0):926-927.
[8]張睿,蘇士云.運用臨床路徑對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12,25(5):376-377.
[9]李修成.團體心理咨詢在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8(4):289-292.
[10]馬蓉.人性化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應用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40-42.
[11]周勤玲,林素英,鄭素燕,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6):1083-1085.
[12]龐利.精神分裂癥康復期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與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7):237-238.
[13]何曉艷,許可,楊梅,等.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353-355.
[14]王莉.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采取目標性護理模式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31):6917-6919.
[15]高麗娟,張東杰,蘭玲,等.人性化護理管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0):60-62.
[16]周玉梅,唐小偉,彭愛琴,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5):3053-3055.
[17]陸慧芳,金國英,陳麗麗,等.全程系統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7):506-508.
[18]馮杏.整體護理對康復期分裂癥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0):174-176.
[19]楊彥林.認知行為療法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1):75-76.
[20]蔣菊芳,姚敏紅,費靜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2):86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