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彩婷
歌唱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是以人聲作為“樂器”的表演藝術,它能夠最深刻、最準確、最生動的反映人的感情。中國古代就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說法”。聲樂藝術不僅能使人精神上得到宣泄,同時它可以完善心理、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歌唱不僅包括對聲音的訓練,也包括對情感的訓練,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忽視了情感,單單注重用發聲技巧來表現作品,那么演唱出來的歌曲就會缺少感染力,難以打動觀眾。所以,要想真正唱好一部作品時,應先從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入手。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結合對歌曲情感的理解,再加上熟練的演唱技巧來完成對作品的表現。這樣,我們所唱出的歌聲才不至于蒼白無力,才可能充滿感情、充滿生氣,才可能打動聽眾。
對聲樂初學者來講,先以技術為重,兼顧情感。但對于一位專業演唱者、歌唱家來講,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沒有技術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和處理歌曲,沒有情感就不能表達歌曲的真正內涵,不能打動人,反而會讓人感到乏味。某些初學聲樂演唱的學生,忽視情感表現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術”,雖然對掌握歌唱技巧有益,但忽略情感表現的歌唱,其技巧就變得機械、木吶。音樂其實不是抽象的,它蘊含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從創作角度看來,創作和表演音樂常常可以集于一身,且可以同時進行。作者是帶著情感來創作的,是融入意境和題材的,而作為演繹者就有責任把作品的情感表現出來。
眾所周知。在知名的歌唱家中,如楊洪基、彭麗嬡、閻維文、戴玉強、宋祖英等等。他們的演唱水平是一流的,他們的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相互依存,互相推動,感染著每一個人的心。但是面對聲樂演唱中所追求的情感表達,許多的人無從著手,怎么樣才能把握好作品的內涵?如何把作品的情感通過聲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熟悉了解作品,即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作品的內涵
聲樂藝術是用人聲來表達情感的,情感蘊藏在聲樂之中。聲音—作品—情感,在聲音和情感之間,作品是一座藝術的橋梁。所以認真研究分析、理解作品,是聲樂演唱中的關鍵。
1、了解演唱作品的創作背景。任何一個聲樂作品的產生,都有其創作的時代背景。在學會演唱整個聲樂作品之前,首先要花功夫了解該聲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它的詞曲作者、作品表現的主題等等,都是必須要做到的準備工作。
2、了解演唱作品的風格。要演唱好一首作品,需要對其音樂風格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認識。這首歌曲是陽剛的,還是柔美的;是贊頌的,還是緬懷的;是粗獷的,還是細膩的;節奏是歡快的,還是沉穩的??,只有把握作品的風格概貌,在演唱中才能淋漓盡致的表達歌曲的情感。例如《牧歌》,這是一首描繪大草原的歌曲,歌曲的旋律時而悠長、飄逸,仿佛是藍天中飄著的朵朵白云,展現了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景象,體現出了蒙古族人民豪邁、粗獷的風格。所以,了解歌曲的風格才能在歌曲的表現中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3、分析作品的體裁形式。聲樂作品的體裁從聲樂內容的角度來看,主要分贊頌曲、抒情曲、敘事曲三類。贊頌曲是歌功頌德,贊美江山,宣揚敬愛的歌曲,聲音要求熱情飽滿,色彩明亮、華麗,如《黨啊,親愛的媽媽》。抒情曲擅長刻畫典型人物的心態或描寫對客觀事物的深切感受,它的旋律舒展優美,較適合用淳樸細膩、清純透麗的音色來演唱。如《那就是我》等。敘事歌曲是一種以敘說事件為主題的歌曲體裁,其特點是音調和節奏富有戲劇性變化,歌詞內容密切結合旋律,音樂形象極為鮮明,如《看見你們格外親》等,在演唱時為了表現歌曲的旋律線條和優美的律動感,要做到虛中求實,虛實結合,暗中求亮,亮暗適度的歌唱音色比例調整的發聲感覺。
由此可見,對作品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是展示演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這對完整的表現一個音樂作品就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二、深入的表達作品的情感
在對歌曲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的基礎上,使情感逐步深化是情感表達的又一個重要環節。一首再好的作品,它的曲調終究只是寫在紙上無生命力的東西,它需要演唱者進行創造性的唱活作品。一個好的歌手能用自己的生活體驗,藝術修養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用自己心靈深處那份最真摯的情感,將作品進行加工處理,并正確的運用氣息、共鳴、吐字、咬字等聲樂技巧,把歌曲的內容用情感深刻的表達出來,這才足給作品灌注了生命的活力。要想更深入的體會和表現作品的感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善于運用歌唱的技能。歌唱者是否能很好表達感情,它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如果歌唱者沒有一定的聲音技能條件,即使他對音樂作品有再敏銳的感受能力,有再深切的演唱欲望,也很難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藝術表現需要技巧,沒有嫻熟的技巧就會力不從心,看似激情滿懷,聲音卻不聽使喚,要速度達不到,要連貫柔和,氣息支不住;高音扯,低音下不來等。這極大地阻礙了歌曲的表現,失去了藝術的美感,所以要善于運用歌唱的技能把作品反應的內容意境表達到極限。
2、從朗誦入手琢磨歌詞。朗誦歌詞是尋找歌曲意境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朗誦中,可以不斷感受歌曲的內容,深刻的理解字里行間潛在的含義,并集中注意力,體驗歌詞里相對寫實的內容迸發出來的感情。同時進行正音、歸韻,把每個字的聲母、韻母讀準、念對,把每個音節分解。在深刻感受歌詞內容情感的同時,運用歌唱語言中的一系列咬字技巧進行處理。在朗誦中還要注意歌曲的速度,運用速度有感情的朗誦就達到了表達情感的作用。筆者在多年的聲樂學習中深深體會到了朗誦歌詞對情感表達的意義所在。
3、找準音樂作品的基調。基調即基本的感情色調。一首音樂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是情緒色彩,就是歌曲的基調。它包括了音樂詩歌,作家的風格等因素。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是描述“靜夜里人的思緒”,這是靜的、藍色的基調,情感是舒適的,而同樣是描繪“靜夜里人的思緒”的舒伯特的《魔王》就是另一種黑暗的色調,其情感是壓抑的,這兩種情緒孑然不同。所以我們表達作品的情感時,一定要準確判斷其基調,基調對了,表達情感就獲得了更高層次的意境。
4、具備歌唱的激情。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試想,一個不愛唱歌或歌唱的人能學好聲樂嗎?歌唱的欲望能使各部分機能充分調動、興奮起來,歌唱者想到的是表達音樂、思想感情,而不是聲樂的技巧、技術。有許多聲樂工作者孤立地研究聲音,尤以學美聲者為甚,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練聲開始就要有音樂表現的欲望,在無詞練習時,像樂器演奏一樣,都要用一種平靜、欣喜、幸福的感情去唱,有時不能不要求和講究吸氣部位、喉頭狀態等,但一定要結合一定的感情準備去吸氣,去打開。根據感情的強烈程度、深刻程度做時間長短不等的延留,在歌唱時前有感情先現,后有感情延留。感情線長于聲音線是自然規律。在歌唱中,滿懷激情無疑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激情會使你忘了純技術性的、生理的東西,激情會使你進入你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教你忘了觀眾,而觀眾所看到、聽到的是一個音樂所表現的人物,而非演唱者自己。
由此可見,聲樂藝術既是審美的藝術,又是再創造的藝術。只有當歌唱者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藝術修養和扎實的聲樂基本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詮釋音樂的能力,才能將藝術進行再創造,才能把聲音與情感表達緊密結合。用聲情并茂的演唱,情牽聲、聲傳情,聲情交融,給作品賦予生命的活力,才能活脫脫地表達出作品的形象與思想感情,藝術的魅力才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