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波
(河北省隆堯縣東良中學)
一、語文課堂怎么了——聽不到朗朗讀書聲
近日,學校組織聽評課活動,作為語文老師,我參與了語文組的聽課活動,有一點感悟,不吐不快。一位教師教學的是“樂府古詩”《木蘭詩》,還有一位老師教學的是說明文《遙看巡天一千河》,兩位老師的教學模式基本一致:導入新課、介紹作者背景、學生默讀課文、教師拋出問題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總結。看起來整節課環節緊湊、內容充實、學生討論熱烈。且不說那篇充滿俠骨柔情,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木蘭詩》,即使這篇內容相對生澀,不易理解的《遙看巡天一千河》,我也感覺整節課下來,它缺少了學生對文本的朗讀。
二、語文課堂為什么離不開朗讀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這些優秀篇章,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陶冶學生的情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在這些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也會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會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讀書的方法有很多,而發聲的朗讀、誦讀更是語文課堂最重要的讀書方式。
誠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但是,這種學習方式是不是每節課都必須要使用呢?我認為,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確定。使用這種學習方式,每節課也應確定一到兩個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交流。
否則就會背離語文新課程理念的初衷,所以我認為,語文課堂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
三、語文課堂為什么缺少了朗朗讀書聲呢
1.教育機制方面的原因
我國現階段考察一個地方教育的成敗,考察一所學校的好壞,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學生成績,是升學率。雖然國務院有關素質教育的文件已經頒布十多個年頭了,但是素質教育的現狀仍然堪憂,尤其是農村的中小學教育,素質教育仍然流于形式。目前的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由于必須面對中考和高考,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排名站隊,所以,有些地方的應試教育不但沒有得以修正,反而變本加厲。由于應試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培養學生各種與考試升學無關的能力自然就要靠邊站了。
2.學校管理層面的原因
應試教育改變不徹底,那么設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片面追求升學率就必然會是各個學校堅持不懈追求的目標。一切活動教學都必將圍著考試的指揮棒轉,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要學什么。中考內容涉及朗讀的考查很少,人們自然對朗讀教學就不感興趣。學校的領導、教研人員聽課、評課,聽的是教師如何“講”,評的是教師講得深不深、透不透,結果導致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講練中去,而對朗讀教學置之不顧。
3.教師個人教學觀念的原因
有的教師對朗讀的作用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錯誤地認為學生只要對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會認了,理解了,就會念書了。這樣,課堂教學一味以講為主,大量灌輸,惟恐朗讀會占用時間,從而大大削弱了朗讀教學。
有的教師為追求課堂教學的花哨,濫用多媒體,把本來需要學生反復吟詠、大聲朗讀的語文課堂演變成了圖片、視頻、音頻的組合,使語文課失去了它的本真魅力。
有的老師簡單地認為,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就符合課改理念,于是上課時注重了課堂上學生是否合作、討論了,而忽視了學生是否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感染。
四、如何應對語文朗讀教學的失誤呢
1.大膽打破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瓶頸,課堂預留出足夠的讀書時間
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設計讀書方式和讀書的時間。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朗讀時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全體學生都要反復地讀,讀后要有評議。學生在讀中就能體會的,老師就不要講。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一定道理的。
2.教師要充分認識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教師要積極開動腦筋,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運用朗讀比賽、分角色朗讀、配樂誦讀等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
3.教師做好朗讀指導
作文是內心情感的表達,我們讀文就要讀出作者的情感體驗。這就需要一定的朗讀技巧,重音、速度、停頓和語調都要符合文章表情達意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向學生講解朗讀的一般要求,使學生在朗讀訓練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教師可利用范讀做指導,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把握朗讀要領。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方法之一,愿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掌握朗讀教學的技巧,以朗讀來打開學生學習語文的大門。
參考文獻:
[1]張慧.朗讀教學在語文課堂的實施[J].科學中國人,2016(33).
[2]李春鋒.朗讀教學回歸語文課堂的本色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6(3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