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東
(山東省新泰市泉溝鎮初級中學)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充分肯定了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語文教學中怎么通過牽住“審美”這個“牛鼻子”達到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效果?見仁見智。愚認為應采取“抓住文章看三美、立足閱讀求升華”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三美;提高
一、抓住文章看三美
1.始終扣住文章的整體美
文章美,就一篇文章而言,其表現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兩個大項(內容美和形式美)。然而,文章之美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體。無論內容美還是形式美都是在文章整體上顯示出來的,離開了整體美,局部不但無所謂美還可能是丑。冰心的《小桔燈》里有這樣一段描寫:
……我問:“她吃過東西嗎?這鍋里是什么?”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我想起了我帶來的桔子,就拿出來放在小床邊的小矮桌上。她沒有作聲,只伸手拿過一個最大的桔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兩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輕輕地揉捏著。
讀了這段描寫,不知道《小桔燈》全文的人,定會以為饑寒交迫中的小姑娘,未經拿桔子來的人同意就拿了一個“最大的”吃了,雖然不會鄙視但也不會因之產生好感。但當人們往下讀,讀了“放在她媽媽的枕頭邊”這一句之后,就不能不對小姑娘肅然起敬了。
2.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美
主旨是文章的靈魂。文章的主旨美,是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容美高度統一的結晶,是其作者美學追求的集中體現。一般來說,文章的意旨并不是單一的。如果一篇文章表達了作者若干個意旨,那么其中必有一個是統領全局的主旨,其他意旨則都處于從屬地位。因此,對文章的主旨美有一個是否能夠準確把握的問題。倘若我們從文章的全部內容中把握文章主旨,將其準確定位為“頌揚了藤野先生不懷任何民族偏見、真誠關愛和精心教侮異國青年的為師品格”,那么教學的共時效應和歷時效應就都會發生質變。
3.切實體察文章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文章美的內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體察文章的情感美是語文教學審美的焦點。在語文講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傾心于這個焦點,學生就可能由于這個焦點的燭照,敏感地發現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美、文章的整體美以至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例如王力的《和青年同志們談寫信》,從表面上看文章無啥美可言,初中一年級學生很難懷著濃厚的興趣對它加以鉆研。但倘若我們經意地體察其飽蘊的情感美——作者的情感美,就會發現和感悟到文章各個層級、各個側面的美。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一位古代漢語學界的泰斗,竟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談寫信之事,而且在挨了一些青年的“批評”“罵”之后,還答應《自學之友》編輯的要求再談寫信問題“準備再挨罵”。一個誨人不倦的學者關愛后學、維護祖國語言的純潔和健康的殷殷之情,是這篇文章的深層情趣,教師引導學生切實體察到了這種美,我想學生是不會置這篇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于不顧的。
二、立足閱讀求升華
1.閱讀將審美意境合理激發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閱讀教學出現了嚴重分割的現象,閱讀學習沒有了為提升能力而閱讀的意味,而是因為答題而閱讀。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在整體文章中把握精彩、優美的關鍵詞和語句,整體把握意境,以在美的喚醒中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閱讀中的美感發掘與欣賞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經典之作,教師在閱讀之初就應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怎樣欣賞美。首先是立意之美,立意是一篇文章的主旨、靈魂、中心意圖,其美主要表現為觀點鮮明、選題新穎、思想活絡、格調高雅,用自己獨特的美征服讀者。其次是課文中的語言與表現手法之美,語言美在課文內容中體現為流暢簡明、生動精煉、表現力與感染力強,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同時加上適度的表現手法,更是達到“美不勝收”的意境。
3.閱讀拓展中的審美與追求
想象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涵與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讓學生的審美能力迅速提升。《沁園春·雪》這篇課文文字凝練、文質兼美,讓人有豐富廣闊的想象和聯想空間,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融情于景,讓學生在感受美妙雪景的同時,又增添了強烈的愛國熱情,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欣賞圖片之余,將自己感受到的畫出來,在主動參與的同時,升華審美感受,最終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愛上美,并追求美。
總之,在教學中很好地采取“抓住文章看三美,立足閱讀求升華”的策略,就能讓學生的審美培養取得良好的效果。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