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蓉
(浙江省浦江縣花橋鄉中心小學)
摘 要: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因此,美術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將美術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活動聯系起來,即美術教學生活化。根據這一理念從材料的生活化、內容的生活化、環境的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美術教學手段表現周圍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活中“動”起來,感受生活、融入生活,獲得美的體驗,形成自然、真實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美術;教學;生活
傳統的美術教育,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美術就是畫一幅畫,做一做手工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嚴重影響了幼兒素質的和諧發展。我們要將生活融入課程內容,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體會到生活處處有美術。做到美術教育的物以致用,回歸生活。怎樣使美術教育回歸孩子們的生活?在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研究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挖掘材料,發現生活之美
美術活動材料生活化將“美術”與“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玩著學、學著玩,從中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令孩子們既熟悉又新奇,它們貼近學生的生活,易于喚起學生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欲望。
(一)廢舊材料巧創意
孩子認識周圍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收集,才能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于是,我鼓勵學生和家長通過不同途徑來收集廢舊材料,讓孩子成為廢舊材料收集的主角。有一次,汪××小朋友帶來一個雞蛋殼,我把它裝飾成了一只母雞放在美工區。孩子們看到后紛紛圍上來說:“老師,這雞蛋殼我家也有。”“我家有鴨蛋殼。”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議論開了。有的說:“我家有‘可比克瓶。”有的說:“有吸管、有毛線、有紙袋、鵝卵石等。”我抓住時機,鼓勵幼兒收集各種廢舊材料,比一比誰收集得多。然后,我們一起來做玩具,孩子們立即忙得不亦樂乎,而每次進校不忘帶一兩件自以為好玩的東西,美工區一下子變成了“聚寶城”,使我驚嘆不已。而每次由孩子們收集來的材料,他們都像寶貝似的,逢人就說這是某某帶來的,可以做飛機、機器人;那是某某帶來的,可以貼成花、樹,有的邊說邊動手制作起來。孩子們通過收集材料,增強了環保意識,培養了節約的良好習慣,更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材料。
(二)樹葉拓印
美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我嘗試選擇葉子、種子、花卉、竹子、石頭、瓜果、蔬菜、貝殼等各種各樣的自然材料開展美術活動。活動中教師處處做有心人,發動家長、學生共同收集材料,調動各種感官,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幫助孩子深入、細致地了解材料的特征屬性,引導孩子大膽想象,創造出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美術作品。
二、創設美術氛圍,感受生活之美
(一)在生活環境中感受美
環境的生活化是美術情感培養的關鍵。學生只有對熟悉的、感興趣的與自己有關聯的事物才會傾注自己的情感,在活動中才會獲得安全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在美術作品中進行情感表達。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明朗的環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參與環境的創設,讓其體驗到自己是環境的主人。如:與學生一起準備墻飾,選擇學生喜歡的顏色、圖片進行裝飾;為學生準備一個作品展覽區,活動后將作品及時進行展覽,與同伴一起分享,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從而獲得一種成就感的體驗。
(二)運用美術手段表現自我
低段的小學生文字表達能力不是很強,美術便成為孩子們最佳的表現手段,讓孩子們積極運用美術手段與環境互動起來是我們的美好愿望。我設置了“我的心情”版面,引導學生每天運用畫一畫表情來表現;我們留出了空間讓孩子們展示“我的問題”,鼓勵孩子們運用畫筆畫出心中的疑問;“我們的發現”及時地展現了孩子們的探索與發現;“動植物生長記錄”是孩子們關心集體與關愛自然角中動植物的體現……
三、學以致用,體驗生活之美
美術教學并不同于美術課本教學,美術學習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應讓學生走出小課堂,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應用。新課程標準要求美術教學結合學校和社區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制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系,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的例子在教學中很多很多。
美就在我們身邊,就在生活中,它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是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滲透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人類社會的豐富,理解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使學生真正獲得綜合運用美術以及其他知識、技能來解決學習與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真正將美術教育回歸生活,做到物以致用。
參考文獻:
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