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珠霞
(甘肅省正寧縣宮河小學)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生活情景,增強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教師要了解學情、創設生活情境;要引導學生走近生活畫面、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關鍵詞:生活情景;趣味性;能力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首先要了解學情,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習方式、生活經驗、個性品質、心理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其次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善于捕捉、積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第三,教師還要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這樣,教師不僅讓小學生品嘗到用所學數學知識能夠解釋生活的現象以及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樂趣,而且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求知欲
數學課程提供的內容大多是標準化、理性化、抽象化的數據模型。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結合起來,巧妙營造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即模擬生活情景,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熱情,對數學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兩步加減的應用題”時,教師一般會利用公交車上人數的實例來創設情境,告訴學生公交車上原來有45人,過了6個站臺下去23人,上來15人,那么公交車上現在有多少人;又如,在教學“三步計算小數應用題”時,針對教材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現狀,教師會策略性地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滲透整合起來,教學中我設計了“種菜大戶王大媽,賣給學生馬鈴薯50千克,每千克1.5元,菜瓜45千克,每千克4.6元,蘑菇30千克,每千克6.5元,請你為王大媽代算一下這些蔬菜一共賣多少錢。”生活情境,提供給學生,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求知欲望。這樣做的關鍵是教師要在教學決策中結合本節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整合教材、巧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從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采擷生活數學實例,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動力,使靜態的問題變為動態的親身感受。
二、利用多媒體巧聯“生活畫面”,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興趣
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而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利用多媒體中色彩鮮艷的畫面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多種器官,創造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加工,將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以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獲取知識、發展智力。例如,在一年級加法計算應用題中,花園里飛來6只可愛的花蝴蝶,又飛來了9只黑蝴蝶,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教師動態演示花朵上蝴蝶飛舞的情景,讓學生觀察畫面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看圖說意;又如數學樂園一課,我制作了走迷宮的游戲課件,學生的各種走法,都能在電子白板上演示出來。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體會到原來走迷宮的多種方法,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又如,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時,根據學生已有的進位加法的知識和掌握人民幣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去探索退位減法的方法時,我通過多媒體動態設計畫面,組織學生進行“買日用品”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如何“買賣東西”,通過辨識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三、設置“生活背景”,貼近學生“生活經歷”,提升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生活背景”出發,把教材內容中數學概念、數學原理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結合起來,將數學知識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讓學生聯系樓房的裝修,測量自己家的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的面積,算出用80×80 cm或60×60 cm的地磚鋪設,需要多少塊瓷磚;又如,學習“比和比例”后,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操場、教學樓、科技樓、公寓樓、花園的長和寬,按一定比例繪畫學校平面結構圖等等。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是學生激活思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提升能力的過程,教師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達成,要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學習方式、生活經驗、個性品質聯系“生活背景”,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生活經歷”,感受到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增強了數學教學的實踐性,體現出數學學習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姚建芳.小學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J].才智,201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