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輝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一些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采用著“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仍然扮演著“演說家”的角色,學生在下面緊張地聽教師的講解,做筆記,導致了本來有趣生動的數學學習變為一個比較枯燥乏味的背誦公式定理的過程,這樣教育出來的結果則是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械性,很難真正地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利于學生思維健康成長的。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可嘗試以下教學策略: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新課程改革以后,小學數學教材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教學內容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授理論知識了,其中包含著的信息更加的豐富多樣、開放且多元化。教師在講課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認真地鉆研教材內容,熟練地掌握教材傳達的一些有用信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學生傳達一些數學知識,而不只是單純地教教材。例如,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借用圖片、聲音相結合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積極性都激發出來。此外,教師在設計一些問題的時候,也是需要設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還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有價值的問題,多給學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時間,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適時地給予點撥,拓寬學生的思路,學生們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借助多媒體電教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特征等不成熟,自我控制約束能力也比較差,上課時聽課不夠專心。要想維持學生長久的注意力,首先,需要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出來,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借助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輔助教學,把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化抽象為具體。例如,在研究“組合圖形”相關內容時,就可以把一個圖形分割成幾個圖形,或者是補割成一個大的圖形,方法各樣,清晰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們,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學習興趣更濃,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聯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遇到的許多問題都需要應用數學知識解決,但是學生卻不能學以致用,缺乏實踐應用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所需的數學知識,來改造數學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中數學知識,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小學生學習主動性,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的。同時,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用數學的思維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應用意識。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有著非常大的優勢,然而這種創新精神也是需要培養的。教師不再按教材內容去講解,而是創造性地選擇使用教材。改變原有的數學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身邊的數學問題,教師將學生在生活中找到許多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收集起來和同學們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并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更好地將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探索機會,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挖掘學生的創造力。
四、了解學生心理,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而作為教師,教育就要從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開始。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過去傳統的一些教育教學思想也逐漸不能適應當下的教育教學模式了。作為一名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師,一方面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情感的流露,教師的語言除了要準確、清晰、精煉,更重要的是要親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勵性。小學生心靈比較脆弱,教師過多地指責和過高的要求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個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好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所以在教學中盡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誰有更好的辦法?”“你能當一名合格的郵遞員嗎?”等等富有激情的語言。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時地走下高高的講臺,放下身段主動走近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要多和學生交心,即做學生的好朋友,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及時地了解學生們的真實想法與實際需求。這是教育的最好境界。同時,對學生要有誠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當然就要真誠想見了,這不但要求學生對老師講真話、誠實,而且還包含著老師對學生也要有誠心。這樣建立起來的良好師生關系,對于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是大有益的。實踐證明,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
作為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