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會
【摘 要】地理案例教學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教學法。其基本思想是培養學生獨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養成獨立的判斷和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目的是通過有限的精選過的地理知識實例,培養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地理概念,進行解決新問題的活動。
【關鍵詞】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法
地理案例教學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教學法。其基本思想是培養學生獨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養成獨立的判斷和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目的是通過有限的精選過的地理知識實例,培養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地理概念,進行解決新問題的活動。地理案例教學的實質就是貫徹“地理教學不只是傳授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地理,同時向學生傳授地理學習方法”的教育理念。
一、新穎的教學引入
引入是授課的前奏,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材中每章節的開頭都有和生活相關的小問題和精美的圖片,能調動學生的熱情。如“明前龍井”在日本栽植不好,趙亮的父母6月買房,1月陽光卻被擋住等生活性很強的例子就很好。若能匠心獨運,新穎別致,勢必一開始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好的引入應是語言精練,文辭優美、流暢,創造意境,或詩詞,或圖片,也可用精致的多媒體動畫等多種形式,于平凡中提煉問題。又如學習“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時,可這樣導入:2017年的春運工作剛剛結束,全國交通部門共發送旅客超過20億人次,你知道交通壓力主要來自哪一類旅客嗎?(學生回答:民工)你知道民工流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包括民工流在內的人口移動現象――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以感性認識先入為主,從而拉開授課的序幕。
二、案例情景的精心創設
案例情景的選取是授課的基礎,是問題設計的載體。這就要求教師對所授內容精熟,先研究《課標》的要求,把握重、難點和前后知識聯系,在充分研究學生后選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課堂教學時對一些目的性不強、相對簡單的知識點進行必要的適當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內容為主,也可以結合圖片,但最好緊扣教學目標,聯系生活,關注熱點,體現地理學的實用價值。教師平時就要培養分類建立材料庫意識,從而用時信手拈來,從容高效。有了原始材料后,不能生搬硬套,還應將材料改寫,力求以最精練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教學內涵,特別是成組材料的出示更應如此。如在學習“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時,可利用以下兩組材料對我國“民工流”進行分析。
案例一:8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有超過8000萬農民進城打工,一時間涌向大街小巷。有人大聲驚呼“民工潮”,又一次“農村包圍城市”。
案例二:今年春節剛過,小王和鄰居們就琢磨著早些來城里找活干。家里農活只幾天就忙完了。他打算再苦幾年,學個技術,回去辦個小廠,自己當老板。
三、案例教學的課堂實施
1.注意營造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空間
案例教學的一大特色是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其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都是一個開放體系。課堂上教師注意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精神,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學習,并進行總結或提煉。
2.課堂上案例教學的實施環節
基本環節是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內容擴展。分析案例的過程一般老師都調控組織得較好,充分發揮師生互動,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礎上,有概括、總結、提升和擴展,從而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實現“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如以長江為例分析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的成因,讓學生掌握從地形、氣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給出海河、恒河的有關信息,讓學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澇問題,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論聯系實際
案例教學是使用特定案例學習某種原理,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學是把原理的學習與實踐的應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支持。例:關于濕地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可以與實際生活聯系。如案例:隆昌縣古宇湖有一大片濕地,一家開發商看中了該地區,準備在此開發建設成大型休閑旅游度假村,消息傳出,當地村民十分高興并紛紛配合開發商的征地工作,希望將來可以到度假村工作。但也有人為該濕地的命運擔憂,呼吁政府采取行動保護這片濕地。展現案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一事件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觀點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動亦各不相同。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持那樣的觀點,采取那樣的行動,又為什么會產生矛盾沖突呢?然后安排學生對環境事件中角色的身份、行為、觀點及行為后果進行行為價值分析,了解人的環境價值取向起著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學生分析其他社會現實中人的環境行為及價值觀取向。
總之,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效果,但是也必須看到案例教學法只是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要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應該是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而且必須隨著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