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金興
【摘 要】語文教學的探索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能把自己的學習與實踐看成是任務,而要當作一個令人羨慕的機會。為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和自己所屬的社會的利益去學習,去實踐,去創作,這才是一種其樂無窮的教學境界。唯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擔負起素質教育的大任。
【關鍵詞】素質教育;初中語文;培養
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如何,不僅關系到語文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整個基礎教育的質量。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語文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 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 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借教學內容和教 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他素質。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云霧,我們看到的語文教學本來的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說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語文教學應做的全部工作。
一、教師職業素質的提高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智力資源的開發者。教師的勞動,是維護人類生存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特殊勞動。現代,有人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有人把教師比喻為人類百花園中的園丁;還有人說教師是培育兒童和青少年一代的靈魂工程師。教師用自己的知識、才智和思想品德向青少年傳播人類社會的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為人類社會培養和造就各種人才的勞動者,是人類思想道德、文化傳播的發展的中介人。教師的歷史責任就是推動社會的發展,從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因此,加強對教師人才素質提高的探討,已經成為現時代越來越迫切的重要課題。
二、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創新其實并非很難和高不可攀。我國教育界老前輩劉佛年說:“只要有點新意思、新思想、新設計、新做法、新方法就稱得上創新。”在教學中,應明確告訴同學們:“語文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更好或各有千秋,沒有唯一不可變更的答案,只有不好,沒有錯誤”。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科學的良好氛圍,鼓勵學生多提出質疑,發表不同看法,最終找出最好、最有創意的答案。在這種前提下,教師可進行相同的訓練,如學過《愚公移山》后可問:“愚公真的很愚嗎?”“愚公難道不愚嗎?”“一搬家就可以解決‘出入之迂的困境了嗎?”還可讓同學們討論“班門弄斧到底有沒有好處?”“近墨者就一定黑嗎?”“沉默真的是金嗎?”“老鼠真的一無是處嗎?”等等,或者就某處敏感問題或焦點問題舉行答記者問、辯論會等形式,讓學生各抒己見,課堂上就自然有熱烈的討論,論文中觀點新穎,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另外,還可通過“圖形符號聯想”、“奇特聯想記憶”、“目標發散思維訓練”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實際效果明顯,以致平時課堂上冷不丁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常常出乎我的意料,這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構建新型的語文教學觀
課本對教學來說顯然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課本教師無法上課,學生也失去了聽說讀寫的依據,但也不能唯本是從。過去我們曾強調以“綱”為綱,以本為本,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只靠課本是很難達到目標的。葉圣陶有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這句話給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僅僅靠課本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不過是個“例子”。只有讓學生多閱讀、多背書,才能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這是我們的一條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經驗,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呂叔湘先生就強調過學語文要大量閱讀,“一學期讀它80到100萬字不為多”。所以語文教師不僅要把課本教好,而且要輔導學生讀好課外書;不僅要鼓勵學生讀文學名著,而且要指導他們有選擇性的讀其他各種讀物。
四、語文教學中應重視人文品質的培養
注重語文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初中生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自身閱歷不足,對教材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很難深入地理解與把握,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此外,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深刻的影響。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使語文課堂充滿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濃郁的人文氣息。語文教師本身的人文素養和人格修養對于語文教學十分重要,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情感基礎和文化基礎。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夠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才能夠不斷地向老師學習,從而從整體上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所以,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文素養和人格修養,通過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學生在老師的庇護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