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冬冬
【摘 要】好奇心是小學生最重要的品質,它是小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動力,然而小學階段兒童的好奇心逐漸減退和消逝,身為小學教師,應當成為小學生好奇心的“催化劑”,如何更好地保護和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是我們應當去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好奇心;催化劑;心理
教育心理學說,小學階段恰是兒童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是小學生的最基本特征。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說:“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一、好奇心消逝的原因分析
令人惋惜的是,在筆者作為科技輔導員的經歷看來,與理論期望恰恰相反的是,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好奇心已經逐漸減退甚至消逝了,究其原因,筆者通過觀察發現,主要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1.客觀原因
由于現在的小學教育仍然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時期,此時,應試教育仍舊是教育的主要形式。無論教師還是家長始終無法逃脫分數的魔咒,以分數為判斷基本的現代教育仍舊更多得是以填鴨式教育為主,探索式的教育方式仍舊無法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家長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的家長也常常對兒童的好奇心抱以無所謂的態度,這樣的情況使得我們兒童的好奇心更快地被磨滅。
2.主觀原因
小學正是求學的年紀,隨著兒童年紀漸長,所知越多,對一些東西都司空見慣,因此也就見慣不怪了,好奇心的存在本是兒童對所見所聞感到新奇而產生的,因此一旦兒童的所見未能使之產生新奇,兒童的好奇心也就自然不見了。同時,因為兒童的成長使得兒童更注重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因此對于事物的好奇開始顧慮增多,他們會擔心自己的提問是否會引起教師或同學的嘲笑,這樣的擔憂導致兒童刻意隱瞞自身對事物的好奇,長此以往兒童就容易喪失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難發現,兒童負擔開始加重,更多的作業與考試使兒童一心撲在已然被熟記的知識點上,它們不需要兒童的探索,只需要兒童的記憶,但是卻需要占據兒童大量的時間,于是,兒童的思考時間也隨之下降了。
二、如何成為好奇心的“催化劑”
筆者認為,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根本,一旦兒童失去好奇心,也許他仍舊能成為一個較好的聽話的學生,但是卻無法創造更好的價值。因此,保護與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小學階段,恰恰是兒童最易被塑性且好奇心最旺盛的階段,身為小學教師,我們應當呵護兒童的好奇心,成為兒童好奇心的“催化劑”。筆者認為要保護與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創造支持好奇心的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發生的地點與空間。與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學環境的控制性與指導性不同的是現在的教學倡導用學習環境代替教學環境,現在的教育學家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被刺激和支持的地點”,在這一地點,“學習者在追求學習目標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可以使用多樣的工具與信息資源,并相互合作與支持”。筆者認為,可嘗試建設科普圖書角
初入小學,兒童初始的提問總是五花八門,這些問題有些十分奇特,有些則在教師眼中十分幼稚,可是這些問題也正恰恰是兒童好奇心的體現,因此,此時決不能粗暴得回應兒童的好奇心,然而,教師不是“全能全知”的神,教師也有無法回答的問題,此時,無法回答的問題就可以讓兒童通過科普圖書角獲得解答,無法解答的問題再向兒童詳細說明無法解答的原因,同時應該表揚兒童對事物的敏銳與對問題的探究,這樣的過程對于兒童的好奇心的培養與探究的習慣的養成則是十分有意義的。
2.創造激發好奇心的“不愉快”感
心理學家認為,好奇心主要由外界刺激物與預期的不一致所喚醒的,這種喚醒具有情感的力量,不同的個體面對同樣的認知信息,會產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這是由個體對當前認知信息的興趣、信心與期望不同造成的。好奇心的強度與個體對相關信息的了解程度,與個體的信息缺失產生的不愉快感有關,因此,要促進兒童的好奇心,應當創造出讓兒童強烈感受到的由信息缺失造成的“不愉快”感,這種感覺促使兒童產生好奇心,并為了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做出努力。
3.創造保護好奇心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兒童在探索新事物、企求新發現、新創造時一旦有了成績而產生的自豪、欣喜、快樂、滿足之感,以及在探索過程中所產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兒童的成就感致使幼兒在認識、探索外界事物時,更積極、更主動、更自信、也更有毅力。創造兒童的成就感主要是要使兒童當前學習的教學內容與兒童認知結構水平相一致,從而激發兒童的求知需要,充分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保護兒童的成就感,可以使兒童的好奇心由靜止狀態變為活躍狀態,使兒童在愉悅的情緒中獲得滿足感,可以使兒童更好地保持他們的好奇心。
參考文獻:
[1]雷春霞.要精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J].科技教育,2009,(15).
[2]劉云艷.好奇心的實質和教師的支持性策略[J].理論建設,2006,(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