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玉
【摘 要】小學生開展社團活動,不但可以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學生的氣質還能得到培養,小學生的道德修養也會所提高。小學生通過管理社團活動,學習、發展和評價,極大的增強了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小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本文對社團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社團;社團活動;小學生;綜合能力
社團教育是當前教育中有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學生社團不同于傳統教學,這種形式不但具有內容廣泛、豐富等優點,而且還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視野。社團是一個特殊的家,學生可以在里面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在歡快學習時,被中國傳統文化所熏陶,審美能力也會逐漸提高。審美能力是指學生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創造力、溝通力等,本文將從這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實現自我管理與溝通
社團管理的管理方式與一般教育方式不同,它通過讓學生在社團中表現自己的個性,因為都是2~5年級的學生參加社團,導致了學生年齡不一,而且每個年級的學生改的接受知識能力不同的,教師很難統一化管理,所以一般6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一個教師管理一個小組。每個組設立一個組長,這是一種很好的分層教學模式。在團隊領導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可以按時參加社團活動,并在社團學習過程中成為一個小老師,幫助其他成員解決問題和疑慮,和團隊中的小伙伴互相幫助,一起成長。在小伙伴們積極發言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假期來到時,在小組的領導下,可以選擇參加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社團活動成為了小學生的活動小天地,他們可以在社團活動里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
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學得單調,枯燥,不能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國畫社團是一種形象思維藝術,與其他學科相比,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藝術協會足以讓學生享受藝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象力,在制作各種精彩的遐想時,會更快的感覺到藝術之美。學生的感知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思考,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好學業與社團的關系,使學生理解必須親自參與整個過程,以獲得個人經驗。同時,教師也要從教學內容入手,開展教學,并且要精心設計生動感人的教學環節。
三、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受
要想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念,學生不僅要學習也要實踐。例如繪畫社團,學生要學習繪畫的基本理念,還要學會繪畫技巧。“素描”是創作者的主觀想象和情感的融入的作品。因此,個性化的素描圖片非常重要。素描把靜態的對象,人物通過動態描繪和提煉,將靜態的物品表現的栩栩如生,而且還是主觀審美理想與審美趣味的綜合表現。藝術來自生活,但比生活高,素描的美是由創作者的雙手處理出來的。只有通過整合創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藝術美感才能發揮,才能讓觀眾感動觀眾,引起觀眾共鳴。所以,學生需要通過大量的素描練習來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四、強化學生的自信心
在社團中,經常會開展一些小活動,小比賽。例如,在繪畫社團里,每個學生要有屬于自己的一小塊“小世界”,主要用于社團活動的展覽與評估。每個活動結束后將有一個新的作品出現在學生的小世界中,然后讓組員評比。一段時間后,學生便可以大膽地把作品展示出來,相互交流,討論繪畫技巧、學會欣賞美。這種獨特的方法很好的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學校還可每年舉辦校園節活動,在活動上將優秀作品展覽出來,向更多人弘揚傳統文化,使獲獎學生感到自豪,同時也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社團活動中滲透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例如在繪畫社團,學習繪畫時,畫柳樹時可以讓學生聯想到杜甫的《詠柳》,用上里面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畫荷花時配上“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畫梅花時采用“花兒朵朵淡墨痕”等。古詩詞與繪畫的融合,讓學生感受詩歌再畫中的美好體現,將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強烈情感激發出來。這樣子的話,學生不但能理解古詩詞,而且還能體會到“詩情畫意”的境界,讓學生對大自然充滿崇拜與喜愛之情。
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社團主要是對知識進行擴展學習,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如在繪畫社團中,老師讓畫一個梨時,應當引導學生去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通過想象,畫一個缺口,創造不完整的美。通過這些引導,學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增強自己的創造力。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團活動中,學生以團隊合作為基礎去學習,能夠在自我管理中增加溝通能力,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提升自信心,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l]金波.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4(2).
[2]徐海秋.關于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現代交際,2014(1).
[3]徐秀英.探析新課改下的小學美術欣賞探究性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