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麗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作的基礎。模仿一些優秀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更關鍵是在依樣畫葫蘆中,感悟作者的遣詞造句,提高寫作水平,促進他們把佳作內化,進行再創作,為孩子的寫作鋪好臺階、架好橋梁。因此,模仿是創造的基礎。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進行仿寫續寫訓練呢?
一、仿寫
1.仿結構
現行的小語教材,大都是名家名作,如老舍《養花》、巴金《鳥的天堂》等,都是學生極好的寫作范文。教師可以緊扣文章的寫作特點,經常讓學生在閱讀中借鑒、仿照、運用這些優句好段,深層次感悟、揣摩文章構思、寫作思路,就能在遷移性的練筆中逐漸體會其表達規律,進而內化。這樣也就等于給了學生一把斧子去砍樹,相對于空手去砍樹來得淺顯容易,就不會對作文產生恐懼、退縮的心理。
如《桂林山水》第二節語句優美,采用先總起后分述的結構,以及運用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在教學時,讓學生反復誦讀,在品味好詞佳句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仿照這種寫法,寫一篇贊美家鄉的短文。例如:“文成的山青了……;文成的水綠了……;文成的街道美了……”這段文字內容豐富,反映了文成舊貌換新顏的主題。此處練筆與課文主旨準確“掛鉤”,將語言與仿寫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語言遷移,并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遷移轉化為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仿句式
在追求個性與自由的時代,學生對文本是多元吸收的。因此面對美文,我讓學生自主發現、選擇,搜尋吸引自己的詞或段,依據喜好,模仿其中某一句子、片段。
如,學了《我愛你,中國的漢字》一文后,學生被文中精彩句段深深吸引,根據“它們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文中用“孩子、鮮花”比喻漢字,形象地寫出凸顯出漢字的生動、可愛。那么漢字還有什么特點,組織學生聯系自己的認識議一議,然后請學生模仿課文中的比喻手法,寫一兩個恰當的比喻體現漢字的生動、可愛。這樣的練筆,學生在議論中有了深刻地認識,在閱讀中有了模仿的句式,寫一兩個句子就變得容易了。當然,句式不能滿足于學生寫的一兩個比喻,而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寫三個、四個不同的比喻,連成一首小詩,使學生在原先的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3.仿形式
六年級上冊學了《少年閏土》的第一段寫“瓜地刺猹”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碧綠的沙地,沙地上種著碧綠的西瓜。其間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把鋼叉,向一匹查用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子一扭,反從他的跨下逃走了。”于是我讓學生仿照第一段,為另外三個故事“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潮汛看魚”描寫開頭。一生寫到:
“艷陽高照的天空,下面無邊的深藍的大海,嘩嘩,溫柔的海水輕輕地撫摸著那金黃的沙灘,沙灘上的貝殼猶如千萬顆撒落金盤的珍珠熠熠生輝。其間一位項戴銀圈,手挎竹籃,挽這著褲管的少年,正貓著腰,低頭尋找著最美的貝殼。這時,一個閃亮的貝殼,吸引了他的眼球,只見他,疾步如飛,快速奔去,在沙堆中,淘出了珍貴的鸚鵡螺。”
學生能根據課文第一段由環境到人物的順序描寫其他三件事,更關鍵是也學會抓人物的外貌、動作將一個“拾貝少年”寫活。這歸功于美文的仿寫與借鑒達到吸收、內化、積累的效果,讓學生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優美的文章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通過練筆的遷移,借用“他山之石”,讓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去拓展,去創造,超越文本,真正體現了“磨玉”之目的,實現由仿寫到創新的質的飛躍。
二、續寫
有的課文是讀完卻令人言猶未盡,好像故事還沒有結束,其藝術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聯翩。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推測、填補可能產生的新結局。在教童話《去年的樹》時,結尾是“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學到這里是言盡而意未盡,問學生,鳥兒為了看了一會燈火?它想對燈火說什么?你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鳥嗎?把你想說的話寫出來吧!學生的創造性是不可估計的,在他們清澈的眼眸中裝載著一個奇光異彩的世界。為了區別于他人的故事結局,學生追求新穎,變通思路,紛紛寫出不同版本的結局。這次練筆,不僅使學生全身心感受了讀物,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真可謂是一箭雙雕。
“此情此趣豈不美,切勿將它輕拋棄”看似輕描淡寫之處,只要善于尋找,以教材為依據,根據課文中的任務安排,事件發展和環境變化的邏輯線索諸方面而展開創造性補寫,既拓寬了文字的訓練點,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聯想和創造力,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思想活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取得“恰是來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的收獲。
總之,寫作訓練方法各不相同,但只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好課程資源,借助小練筆練習,打通作文與閱讀的通道,激發興趣,降低坡度,化整為零,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學生寫作能力訓練。久而久之,孩子們的思路開闊了,積淀起了深厚的文化內蘊,就能下筆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