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實踐的重要性。即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讓學生直接與文章對話,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不斷增強語言積累,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際,談幾點做法。
一、詞語理解為前提
語言,是很抽象的,很多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作為“語言訓練”,語言理解是前提。我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摸索出幾種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
(1)聯系生活體驗解詞。對于孩子來說,許多陌生新鮮的詞語,“就詞解詞”是一個很生澀的方法,因而很難吸收、牢記,更不會運用。而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鮮活的語言。課本上學到的語言詞匯,要成為學生脫口而出、一揮而就的活的語言,往往需要教師為學生搭設一個通向生活的語言文字訓練臺階。例如,教學《鳥的天堂》 “不可計數”一詞時,我首先說:“同學們想想,生活中被稱作“不可計數”的東西有哪些?”生答:“樹葉、頭發、星星等。”接著,我又說:“是啊,這些東西多得數不清,那鳥的天堂僅一棵榕樹身上怎么會有不可計數的枝干呢?”學生答完,教師再小結補充:“這棵榕樹占地150畝,有300間教室那么大。”隨即板書“獨木成林”。這樣的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的語言訓練,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認識語文學習的內容,還可以訓練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敏感度。
(2)創設情境對比解詞。表達能力強不強,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是否契合語境。脫離了一定語境的詞句表達,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沒有抓手。新課標極其重視對學生進行揣摩語境義的動態語言訓練。例如《貓》這課中的“……踩印幾朵小梅花”改成“踩印幾個小梅花”讓學生發現、討論兩者的區別,抓住“蹭”字體會貓的溫柔可親。又如“滿月的小貓更可愛”中的“更”被教師有意識地改換成“也”,引導學生品評其味。學生在“更”與“也”的用詞比較中,體會到了“更”是進一步的喜愛,喜愛的程度提高了,發展了。《頤和園》中的“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滑過”中的“滑”如果改成“劃”,好不好?通過比較,學生會意識到“滑”“劃”雖然是同音字,但改成 “劃”,昆明湖的平靜無瑕的美感就找不到了。自然,對“滑”的特殊語境義就認識深刻了。
(3)想象模擬法。在低、中年級詞語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想象模擬”,因為它能將抽象、復雜、生澀的詞匯變得形象、簡單、有趣。例如:《驚弓之鳥》中“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中的兩處“直”意思不同,學生難以理會。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課文插圖用手勢模擬大雁驚弓掉落的過程,再讓學生在評析中加深理解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又如《她是我的朋友》的“啜泣”、“哭泣”、“抽泣”、“嗚咽”這幾個詞意思相近,恰恰又是反映阮恒心理活動的關鍵字眼,如果就憑口頭說它們的區別,顯然無法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因此,我問:“這兩段用了不少描寫‘哭的詞,想一想,它們的意思各是什么?誰來表演一下?”通過表演,不僅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阮恒從平靜到緊張再到痛苦、失望的心理,而且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二、課堂積累夯基礎
語言訓練的目的在于運用,而積累則是攀登的必經之路。只有以有效的方法將課文中豐富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將其引入學生的記憶倉庫,一旦需要時,才能涌于筆端。
教學中, 有時我在學生接觸新學的詞語時,以一詞引一類,由一詞帶一串。如由《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的“笑瞇瞇”引出“笑盈盈”、“笑吟吟”、“笑哈哈”……等。又如《火燒云》中的“紅通通、金燦燦”引出“黑生生、黃澄澄……”等,“半紫半黃”引出“半紅半綠、半黑半白……”等。有時,可根據詞語搭配規律,以詞帶詞。如由《飛奪瀘定橋》中“水聲震耳欲聾”,可引導學生完成“雷聲( ),琴聲( ),鳥聲( ),風聲( )。”等詞語搭配。此外,在平常教學中,我盡量將枯燥無味的作業化為有趣的語文課外活動,如成語接龍,表演課本劇,填寫表示數字或花名的成語比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三、語文實踐出真知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適時、適地地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內化,在語言運用中活化。
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寫水和山的兩個排比句不僅是學生首次接觸的句式,而且每個分句前半句都寫出山水的特點,后半句補充描寫山水的具體特點。在教學時,我一方面通過引讀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進而感悟作者是如何運用多彩的語言和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景物寫具體,一方面又引導學生仿照例句寫話,如仿照“真靜啊,靜得……;真清得,清得……;真綠啊,綠得……”的句式練習寫話。還可以設計舉一反三的句子進行訓練如: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教室里真安靜啊,靜得( )。這樣教學緊扣且超越文本語言,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將“潛在的文本”變成了“現實的文本”,語言、思維均得到訓練。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可以用多種形式描繪同一景物的特點)。
總之,語言訓練的方法是無究無盡的。我時常對文本“旁逸斜出”,進行語言轉換訓練可以重組語言結構,可以給課文補白,可以模仿句式創造性練筆,還可以轉換體裁改寫課文,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和語言表達的流暢性。教師要增強學生語言實踐空間,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光芒與魅力,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