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珠
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許多地方還有插艾草、吃艾草青團的習俗。清人錢琦的《端午竹枝詞》中寫到:“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家家戶戶都插上艾草,還有人吃艾草糍粑、佩帶艾草香囊……到處彌漫著艾草香。
青青艾草不與鮮花爭香、不與樹木比高,站在五月的輕風里,把平淡的日子渲染得芬芳而美好。艾草又叫香艾、艾蒿、家艾,是一種有香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開淡黃色的小花,是我國特有的香草植物,隨處可見,有幾千年的歷史。“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里描寫的艾草寄托了人們在勞動中所產生的愛情,是那么質樸而純粹。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艾草的用處非常大,除了能用作溫經散寒的中藥,也是艾灸必不可少的用藥。
清明端午宜食艾
五月的艾草像不施粉黛的鄉村女子,亭亭玉立,青翠欲滴。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每到端午節,人們總是將艾草掛在家里以祈求平安健康。有古詩云:“端陽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這些描寫端午節的詩文經歷歲月變遷,依然溫暖著今人的生活。
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葉能做出精美菜肴與食品,看上去綠茵茵,吃起來香嫩可口,令人胃口大開。民間喜歡用艾草做各種時令美食,味道獨特,又有溫胃散寒的作用,可抵御春天的寒濕。清明時節許多地區有吃“青團”(也叫青果)的傳統,將鮮嫩的艾葉與糯米粉和在一起作為面皮,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就能做成碧綠軟糯的甜點,是寒食節的美味。時至今日,我國福建一帶還保留著清明節“采艾為粢”的習俗,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在我國,食艾的歷史非常久,起初可能為了果腹,后來則為了保健。《本草綱目》記載,詵(唐人孟詵)曰:“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盡管現在的食材與古代相比更加豐富,但在一些地方仍然有用艾葉泡茶、煲粥、做湯、蒸糕、煮雞蛋的習俗。艾草還可以釀酒。在品嘗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艾蒿糍粑、艾蒿肉丸等美味,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還能增強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是一種常見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的艾草。母親會帶著孩子們采下鮮嫩的艾葉,將糯米蒸熟,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上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小糍粑放進鍋里蒸熟,做成艾糍。剛蒸好的艾糍綠綠的、軟軟的,咬一口下去滿是艾草的清香,甜到嘴里,也甜到心底。
端午采艾保健康
端午節的艾草綠葉簇密,羽狀的葉片蓬勃向上,臨風搖曳,散發清香。小孩子們佩帶裝了艾草的香囊,既能驅散蚊蟲,還寓意吉祥。端午之日,采艾草懸掛于門首“驅邪避毒”,是中國人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史書上多有記載,如南朝《夢歲日記》中說:“五月五,四民踏艾草,懸門戶上。”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唐代詩人殷堯藩《端午日》詩中說:“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人們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里,虔誠地向上蒼祈禱安康祥和。
艾草不僅可以用來裝飾環境,還能做成節俗美食。宋代有一種艾香粽子,“以艾葉浸米裹之”,比普通粽子多了一種草香味。詩人陸游吃了艾香粽子寫下“盤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猶簪艾一枝”的詩句。廣西桂南人家在端午節除了包粽子,也用艾草的嫩葉和糯米一起做成艾糍。端午前后,南方進入梅雨時節,陰雨霏霏,空氣潮濕,疾疫猖獗。懸掛或者食用艾草,利用其散發出來的陣陣藥香,可以達到防疫驅瘟的目的。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艾草作為良藥,無論內服或者外用都對人體有祛病強身的功效。《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錄。《莊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一般認為,艾葉最早的醫療用途是艾灸。《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等醫籍中都有用艾行灸記錄。艾灸特定穴位可溫煦氣血,透達經絡,調和臟腑,逐寒邪外出。
艾草全草入藥,具有溫經散寒、清熱祛濕、平喘止咳、止血安胎的功效。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附方中用到艾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附方中收載用艾葉治病的藥方有50多個。在我國一些地方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治療女同胞們子宮虛冷、帶下白濁、倦怠無力、月經不調、肚痛不孕的艾附暖宮丸就是以艾葉為主藥的。現代研究顯示:艾草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油,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端午節采來艾草植株,晾干后放在家里以備后用,泡水熏蒸能消毒止癢;泡腳能解除疲勞、驅除身體寒濕以及虛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熬汁兌水稀釋后沐浴,可除身上的皮疹,以及被蚊子叮咬的小紅疙瘩。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在湖北蘄春。那里產的艾草叫蘄艾。蘄春人將其作為吉祥之物。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著有《蘄艾傳》,其中有句話說:“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本草綱目》亦云:“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蘄艾鮮品可當蔬菜烹調,或作為香料添加劑,均有保健作用。蘄艾的莖和葉都可入藥,內服主治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妊娠下血;外用治皮膚瘙癢。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蘄艾含的揮發油成分多,有平喘、鎮咳、強心、鎮靜、解熱、利膽、抗過敏及興奮子宮、調節機體免疫的作用;對多種致病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