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飯——是人每天定時分次要吃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只有吃飽了飯,才有力氣、精力和心情去做別的事。然而,簡單的吃飽飯是比較容易的。若是想把飯吃好,吃出情趣和境界,就需要一定的慧心和情懷了。
飯雖然是尋常之物,但是,飯也有品,也就是飯品。古人對于吃飯就有十二品之說。
清朝乾隆年間的江南文人徐震秋在他的筆記《雅窗小語》中,說飯的十二品指的是:稻、炊、肴、蔬、修、葅、羹、茗、時、器、地、侶。
稻:有了稻,才能有米,有米下鍋才能做出飯來。即使是廚藝再精湛的人,也是難為無米之炊的。《雅窗小語》中把稻稱為“飯之美者”,并贊賞稻是“精鑿白粲,昔人所重。”稻有三種,其一是早熟的稻,其二是中熟的稻,其三是晚熟的稻。若論用稻做飯,中熟稻是最佳的。東漢大學(xué)者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說:“時在季秋,謂之半夏稻,滋味清淑,頤養(yǎng)為宜。”意思是說,中熟稻不僅滋味香甜,而且養(yǎng)人,滋味甘美,益脾健胃。
炊:其實(shí)就是做飯的意思。比如做米飯,廚藝精湛的人做出來的米飯米粒朗然,吃起來柔膩香澤,味道絕佳。清朝時,江南有一個廚師,淘米做飯的時候,淘米水總是不倒掉,留著用來蒸米飯用,可以保留米的天然氣味。做米飯的時候要用慢火,掌握好火候。只有這樣才能使做熟的米飯香味四溢。
肴:是做熟的魚和肉,泛指葷菜。《禮記》中說:“居山不以魚鱉為禮,居澤不以麋鹿為禮。”意思是說,住在山上不要常常想著吃魚和鱉這些水里的東西,住在水邊不要總是想著吃麋鹿這些山上的東西。選擇食物應(yīng)以居住地所產(chǎn)的東西為主。這種觀念是很有道理的。食居住地之所產(chǎn),則滋味鮮而物力省。現(xiàn)在,有的人請客吃飯,總是以珍稀食物為奇。其實(shí),卻不知平常的雞、豬、魚、蝦,本是至美之味。如果山珍海味羅列,各種葷腥雜進(jìn),不僅白白浪費(fèi)錢財(cái),也有違吃飯養(yǎng)生之道。
蔬:是可做菜吃的植物,多為草本植物。其實(shí),說白了,蔬就是素菜。鄉(xiāng)野人家,往往自種半畝蔬菜。做飯的時候采摘一些即可,很方便。這些蔬菜含露負(fù)霜,吃起來甘芳脆美。古詩中說的“有道在葵藿”,就是這種情景。平淡的日子里,一日三餐有韭菜、白菜、蘿卜等蔬菜可吃,其甘美之味遠(yuǎn)勝山珍海味。俗話說:“嚼得菜根,百事可為”,能夠以平靜的心情去吃蔬菜,就有希望做成任何事。
修:古稱“脯修”,就是在肉中加入干姜、肉桂等調(diào)味品腌制出干肉之類的肉食,用來佐餐。可供腌制的食物很多,家禽、家畜以及魚類都可以腌制后來佐餐。腌制肉類不必追求侈靡和奇巧,尋常之物即可。
葅:指的是腌菜。古書中有“鹽豉寒葅”的句子,指的是冬天里蔬菜缺乏,就腌制豆類來吃。其實(shí),腌制的豆類就是醬和醬豆之類的食物。這種腌豆味道清脆甘芬,極其有益于身體。另外,鮮嫩的枸杞芽、脆脆的生姜、碧綠的青筍,都可以腌制出美味。
羹:就是湯類食物。古人吃飯,總是羹左食右,有飯菜有羹湯才稱之為“餐”,也就是一日三餐都要喝湯,這樣才能吃飽吃好。清朝的文人筆記中說,羹湯“宜備五味以宣泄、補(bǔ)益,由來尚矣。”其實(shí),吃飯的時候有羹湯,易于下咽,也利于養(yǎng)生。
茗:即茶水。吃完飯喝一點(diǎn)茶,可以去除口中的葷腥之味,還可以通利腸胃。徐震秋在《雅窗小語》中說:“食畢而茗,所以解葷腥,滌齒頰,以通利腸胃也。”茗以溫暖醇香為佳,石泉之處所產(chǎn)的佳茗,最是飯后飲用佳品。飯后一盞清茶在手,慢慢啜飲,可以消除滯郁,品味香氣芬芳。
時:就是吃飯的時間。人所最重者,是吃飯。吃飯所最重者,是時間。如果吃飯不講究時間,即使有珍膳當(dāng)前,也因?yàn)槭鋾r而沒有了意義。如果吃飯的時間得當(dāng),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吃得欣然,這就是所謂的吃飯得其時。比如籠中之鳥,就是給它吃山珍海味,也總是毫無生機(jī)。山林中的鳥,五步一飲,十步一啄,飛翔、鳴叫總是悠然自得,這就是吃起來得時。本來剛吃飽,卻又要去吃,這就是非時。本來很饑餓,卻不去吃飯,這也是非時。
器:即吃飯的器具。徐震秋在《雅窗小語》中說,吃飯的器具以瓷為宜,要選用凈潔的,不必太珍貴、太細(xì)巧。如果選擇的吃飯器具太珍貴了,脆薄易于傷損,心反為其所役,會有心理負(fù)擔(dān)。有了心理負(fù)擔(dān),吃飯就沒有悠然閑適的情趣了。
地:吃飯之地也有講究。冬天吃飯宜于在溫暖的屋子里,最好有紅泥小火爐,還可以焚香以增情趣。春天吃飯宜在柳堂花榭之處。夏天吃飯之地應(yīng)或臨水,或依竹,或綠蔭之下,或在片石之上。秋天吃飯宜于晴窗高閣之內(nèi)。清朝的文人筆記中說,吃飯之地的講究是順從四時之序。而且,吃飯之地必須要遠(yuǎn)離塵埃,避大風(fēng)和日曬。天氣不寒冷的日子,吃飯時打開窗戶,任憑清風(fēng)吹拂,則餐香飲翠,可以助吃飯之趣。吃飯不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也是為了養(yǎng)生。所以,吃飯以心情暢達(dá)為福。
侶:是說吃飯最好要有伴。一個人獨(dú)自吃飯?zhí)拍嗟娜嗽谝黄鸪燥執(zhí)鷩獭3燥堃托囊庀嗤痘虮容^親近的人在一起才有情趣。若是和話不投機(jī)的人在一起吃飯,還不如獨(dú)自吃飯。吃飯之侶可以是良友,可以是伴侶,三四人即可,不需要多,以免喧囂而生煩悶。
吃飯既能暖胃果腹,又能怡悅心情。也就是說,飯既是物質(zhì)的東西,也是精神的事物。如果人生是花,飯就是花之香;如果人生是水,飯就是水之韻。人生在世,若是沒有飯的滋養(yǎng),就失去了生機(jī)和活力。
吃飯有品,吃飯的品就是飯品。有了飯品,吃飯這種俗事也就更有了動人的情趣,變得美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