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脫實向虛”的判斷要嚴格清晰地界定。資金流向資產部門、房地產等這些產生資產泡沫的部門,它們對整個經濟勞動生產率的貢獻不大或者說沒有什么貢獻,這是一種“脫實向虛”的表現。
但一些新興行業,像阿里巴巴、微信也是實體經濟,但這些行業不一定需要那么多固定資產投資。這是服務業,不能算是工業,但這些新興行業實體經濟有很大的貢獻,就不能認為互聯網產業就是“虛”的經濟。一些PE、基金對實體經濟的貢獻也很大,并不能認為就是“資金空轉”。
筆者認為,現在輿論對“脫實向虛”的判斷有所夸大。做這個判斷時,應該考慮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制造業、服務業劃分標準沿用了十多年了,這十年間經濟結構和內涵發生很大變化。再按這個標準劃分,不見得很好地捕捉了經濟結構變化。更不能簡單認為被劃入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的服務業就對實體經濟沒有貢獻。要有一個嚴格、謹慎的定義來界定“脫實向虛”,要擠掉一些被擴大、被夸大的經濟活動。